前无古人、闻所未闻,在这个肩扛手提的时代,仅仅两天就修出百里长路……

  天工开物吗?

  与诸葛亮一起闻讯赶来围观的刘禅,乍一见到这条横空出世的天路,也是瞪大眼睛惊叹万分,摇晃着小胖手,连声赞道:

  “好,好路哇!相父,若是以此建路的材料在皇宫里建造一个大戏台子,那必然是相当坚固耐用,足以容纳数万人同时……相父,朕就是随便说说,啊,随便说说……”

  诸葛亮缓缓收回看向刘禅的严厉目光,心下也是大感欣慰。

  不得不说,一个能臣给朝廷带来的振奋感是巨大的、空前的。

  蜀汉幸甚啊!

  就连暗地里总看马谡不爽的杨仪,此时也悻悻然撇了撇嘴,暗道一声:

  牛皮!

  ……

  转眼半个月过去,成都——建宁,也就是成建大道顺利完工,望着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却精神奕奕的马谡,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在任何时代,踏实肯干的人都会令人由衷地敬服。

  而马谡正是这么一个人。

  不但以身作则,亲自扛着刨锹上阵,还教大家喊号子,唱一些格外容易上头的歌,增加干劲。

  《没有农民工,就没有通天途》、《他说风雨中这点路算什么》、《咱,修路的人,就是不一样》、《何处传来修路声,声声敲心坎》、《乌溜溜的黑刨锹,和你的笑脸》……

  大家很快就被这些曲调或优美或激昂的歌曲给洗了脑,除了修路,啥也不想。

  只要一锹在手,心头就会充斥着“天下我有”的豪迈感!

  女人?女人只会影响他们修路的手速!

  马谡并没有仔细研究民工们的异常,见民心可用,立即就马不停蹄开启了二期工程,建宁——永昌。

  众人闻知这个消息,大笑一声,继续甩开膀子猛干。

  但这一段路就没有之前那么好修了。

  不同于建宁到成都本就有一条宽阔的大道,民工们做的事仅仅是铺设路面,从建宁到永昌这一千里路,全是崎岖不平且狭窄的山道。

  开路在修路中所占的比重陡然从之前的一成,提升到九成;与之相反的是铺设路面的比重,由之前的九成,变成了一成。

  工作量一下子加大了九倍。

  从四月中旬到五月底,建宁——永昌的路程才堪堪修到一半。

  与此同时,屋漏偏逢连夜雨,工程队快要没粮食了,现有粮食只够半月之需。

  之前,为了支持修路工程,诸葛亮将筹备的用来北伐的军粮全部拨付给了马谡,即两个月粮食。

  马谡当时拍着胸脯保证,粮食问题自己会想办法,不需丞相再操心。

  说是这么说,可实际上,除了贷款买粮,他没有任何办法。

  贷款总额随之来到了40000点,个人余额为2179点(其中2000点是贷款)。

  马谡点开系统,花费一百点购买了5000石粮(够两万人食用8天),发现图标冷却时间竟然高达29天,顿时懵了。

  这种情况就意味着,最近没什么人愿意给他送粮食。

  那就只能去打劫……整段划掉,那就只能想别的办法了。

  考虑到工程队目前处于建宁和永昌中段的大山里,马谡悬挂上“闻粮而疾”天赋,每天带着羌女东跑跑、西跑跑,到处转悠。

  路也不修了。

  这令人三大部将很纳闷,但最纳闷当属十五岁的马温。

  “父亲”本来以身作则做的好好的,每天带头修路,令两万民工斗志昂扬。

  现在突然这么一停,民工们的修路热情一下子就降低了许多,修路进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慢了下来。

  没奈何,马温只好硬着头皮顶上,代替马谡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

  民工的士气旋即恢复了一些。

  但小马温的心里却很压抑。

  他还是个孩子,正处于能吃不能干的年纪,在几万双眼睛的监督下,每天都偷懒不得,叫人快活不起来,巨大的工作量也让他格外吃不消。

  而此时,马谡还在带着羌女闲逛(寻粮)。

  这一天,两人行到一处野花盛开的山脊,马谡折下一支鲜艳的红玫瑰,插入羌女光滑的发丝间,正要揭开她的面纱,见识一下庐山真面目……

  忽然鼻翼抽动了一下,循着气味看向西南方向。

  一股子浓郁的、散发着芬芳的味道,瞬间遍布他的嗅觉神经。

  是粮食的味道!

  马谡当即心中欣喜无限,有粮食就意味着工程队可以一直这样干下去,干到第二期工程完工。

  太好了!

  羌女的真容可以晚一些再看,反正锅在肉里,跑不了。

  马谡收回手,找了处稍微高一点的位置,打开地图,打量起四周地势,推算着粮食出现的方位属于什么地方。

  第123章 养大巫师千日,用大巫师一脸

  很快,马谡就根据地图上的标示,推测出粮食方位。

  但在借粮之前,还需好好计划一番。

  实际上,在大西南这片未开化的广袤土地上,分布着许多松散的、或大或小的蛮族部落,各个部落之间并没有约定俗成的联盟关系。

  在这些部落中,有五个大姓部落势力最大,他们分别是雍,娄,爨,孟,毛。建兴元年跳反蜀汉、横行一时的孟获,就是孟氏部落上一任首领。

  这五家大部落占据了南中一大部分的资源,拥有大量武装势力。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打服刺头孟获后,其他四家也都纷纷表示臣服。

  于是,诸葛亮便在五大部落里分别抽出一组精壮编入蜀军,组成无当飞军,随蜀汉北伐。同时也将一部分蛮人从南中迁出,于蜀地安置。

  但留在南中地区的蛮人更多。

  蜀汉也并没有因此彻底掌控南中。

  由于西南地区道路崎岖、丛林密布,每个部落首领也都只是粗浅的统治着自己周边地区,散落在每个山洞的洞主才是氏族社会的实际统治者。因此,南蛮部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联盟。

  这也是原时空里蜀汉灭亡时,南蛮诸部袖手旁观的三个原因之一。

  他们即使想救援,也得先联合其他部落才能共同出兵。但谁来联合众部落?并没有人!

  另一个原因是蛮族只是轻度依附于蜀汉,没有作为蜀汉政权郡县体制中的一部分,蜀汉也只是采用“以蛮制蛮”的策略来管辖南中,蛮族百姓并没有受到蜀汉的直接统治,这导致他们对蜀汉政权的认同度和忠诚度都不高。

  再加上南蛮部落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他们只想守好自己一亩三分地,无论统治者是蜀汉还是曹魏,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义上的老大而已。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毫无影响。

  最后一个原因是来不及。

  由于是被直接端了老窝,所以蜀汉亡国的速度太快,快到令人做不出任何有效应对。相隔千里之外的南蛮部落前脚刚得知蜀、魏两国数十万大军相持于剑阁,后脚就收到了蜀国已亡的消息。

  大水晶都爆炸了,谁还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