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

作品:《新书精校版

粮高价出手,能赚它几倍的钱,再将所借补上不迟。

  至于盐铁,也不必花大价钱挨宰。且不说农具可以从大宗借用,第五伦这官可不是白当的,早就有了渠道。加上第四咸在河东那边有关系,甚至还能得到批发来的廉价盐,再平价分予族人。

  总之,义仓、义钱给第五里整体带来了极大利好,扶助亲戚还得到郡中称赞。张湛便看上了这点,声称若能让天下效仿,第五伦功绩将不亚于宣帝时推行常平仓的大司农耿寿昌,升官指日可待。

  第五伦却不喜反忧,力劝张湛,应该缓一缓,切勿急躁。

  张湛觉得他在故意拖延,以为第五伦不愿分享成功经验,可实际上,第五伦还真不是敝帚自珍。

  “张君,我听闻天子恢复井田,最初是在封地新都国试行,据说时有嘉禾之祥,举效不错,遭翟义反虏逆贼而止。”

  “于是到了始建国年间,便将王田私属令推至全国,敢问张君,如今这国策推行得如何?”

  当时张湛就沉默了,还能如何?名存实亡呗。

  占田超过八顷必须分地给邻居这荒唐命令,因无法落实而被叫停。土地奴婢不准买卖还在坚持,虽止住了关内豪强的兼并欲望,但也让农民借不到贷,连卖身都没法卖,许多人被逼上绝路——这是张湛的看法。

  义仓、义钱和看上去很美的王田私属制一样,小规模实行尚可,一旦强行铺开,非但不会给本郡农夫带来利好,反而是场灾难。

  因为要让这举措不害人,要求实在太高。

  首先得有一个像第五伦一样,不图功利只为赚取人心的宗主,无偿为义仓义钱补齐缺口——能甘之若饴做赔本买卖的,若不是野心家,就是真圣人了。

  其次,这宗主还得颇具威望和信誉,能推行严格的监察制度,避免监守自盗。

  少了这两点,所谓义仓义钱,不过是给众人加了一道苛捐杂税。第五伦闭着眼都知道,最终肯定会整出“士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这种缺德事来。

  在第五伦力劝下,张湛勉强答应暂缓,但还是要推行。

  明年,也就是地皇元年,以临渠乡为试点推广;二年扩大到长陵县;三年到列尉郡;四年上报天子,让整个关中效仿;五年扩展到全天下……

  第五伦心中却暗想:“这大新,还撑得住五年么?”

  他也不劝了,一口应下,正好借着张湛这虎皮,强制临渠乡诸第将义仓、义钱搞起来。

  各家根据人口、家财给宗主第五伦交钱,由他授权亲信族人管理。

  这就是变相地向各族收税了,众人面面相觑后,还是答应了。毕竟第五伦也表示,若能如此,从下个月起,各家都可以推荐一到三名孩童来义学免费就读。

  义仓因为是粮食屯储占地方,故在各里分别设置。

  第七彪支支吾吾地表示,义仓可以接受,但可否在借时,收取一定的利息,不多,就十分之一……

  “十分之一以下,各家自行定夺。”

  第五伦道:“且隔年不还才准收。”

  就让这些鼠目寸光的家伙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去计较吧,最后人心收归于他就好。

  这是他将临渠乡诸第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想起这个第五伦就火大,给各族分享了曲辕犁和豆谷间作,结果因前者更适合小农的小片耕地,所以诸第兴趣不大,基本没推广。

  从今年种麦开始,第五伦要加派人手去各里监督了。

  一通议题下来,听上去都没什么大问题,众人纷纷举手同意。

  岂不知,在经过大半年发展后,他们已不是只在祭祀时凑到一块的亲戚。

  在临渠乡这行政机构之上,名为“宗族”的怪物脱胎而出,自成体系。有说一不二的领袖、有比拟律令的宗法、有相当于税收的义钱,就差一个暴力执法机关:军队了。

  “赵氏制田,以百廿步为畹,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公无税焉。公家置士,主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

  “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

  第五伦想起跟扬雄学的这两个故事,想要化家为国,春秋战国的赵氏,以及第五氏的祖先齐国田家经验十分丰厚啊。

  他现在越来越爱随夫子上历史课了。

  “抄答案,谁不会?”

  ……

  与亲戚们议定后,被第五伦派去茂陵的第五福也回来了。

  “那些土产,都送到马氏了?”

  第五伦这大半年里,一直在以“马援生死之交”的名义关照他的儿女。虽然马氏富裕,但第五伦隔三岔五就让人捎点礼物特产过去,诸如园圃的菜,林中的栗,有点酸甜的腌梨。

  “送到了,亲至府中庖厨放下,马氏淑女还让我带封信回来。”

  第五福将信交付第五伦,还想看热闹,被瞪了一眼才灰溜溜出去。

  第五伦拆开竹筒,素白的帛书藏于其中,上面是马淑女的涓涓细字,煞是好看——这不是给他的第一封信了,每送一次,她都会认真回信道谢。

  而今日更是有两份,看来费了不少心思啊。

  “善,今日能消遣许久了。”

  第五伦一乐,斜靠在榻上看了起来。

  马淑女的隶书风格秀逸多姿,结体匀整,内容一如往日的客气和滴水不漏。

  她讲述了家里的近况,说新酿了米酒,来而不往非礼,请第五伦也尝尝。最后问候第五伦安好,信尾则是谦逊的“妾扱地再扱地”。

  唯一遗憾的是,她的名第五伦居然还不知道。

  飞速看完又细细读了一遍,第五伦才拆开第二封,却猛地从榻上站起来!

  “牛马走马援,再拜言!”

  自从和万脩私奔后,失联快一年的马文渊,终于来信了!

  ……

  第64章 大司马

  第五伦说不准,自己看到马援的信时,究竟是惊喜,还是惊吓。

  与其女娟秀的字迹不同,马文渊笔下隶书逆锋坚实,方圆兼备,甚至能看出几分不羁。

  信中先讲了他和万脩离开细柳亭后的逃亡经历,这一路去应是比较辛苦的,却被马援描述得十分浪漫主义:诸如沐浴在月光下策马狂奔潇潇洒洒,一路上利用武艺弓术,轻松狩猎野兽剥皮换粮,又在民风彪悍的威戎郡(北地郡)酒肆和醉鬼斗殴,最后竟不打不相识,反而收了个小弟。

  就这样一路向西北驰行,进入广袤蛮荒的边塞,他们最终落脚的地方,位于特武县。

  “特武,故富平县也。”

  马援在那儿有位牧民朋友可以投靠,所居草棚西面,越过清澈的黄河,能远远望见长城和卑移山(贺兰山)。

  “其山盘踞数百里,丹崖翠壁,巍然隆峻,上多青白草,遥望如骏马,大丈夫当骑此马!”

  第五伦摸摸下巴,大丈夫骑什么山,该骑的难道不是另一种“马”么?

  马援也走累了,就在当地帮朋友畜养起牛羊来,偶尔与万脩蒙上面,骑马去邻县干些惩恶扬善的事。冬去春来,马援本就模样出众,加上万脩本领不凡,二人在当地得了点小名。时日一久,不断有流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