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节

作品:《大明第一臣精校版

作坊,聘请工匠,甚至从外地挖人过来。

  反正在这个乱世,粮食就是最好的硬通货!

  简单到了极致,在某些情况下,就是极致的高明,蕴含了最根本,最存粹的道理。

  抛开一切纷繁复杂的东西,在农业时代,粮食就是一切的根本!

  产出的粮食多,就是拳头硬!

  放在工业时代,道理或许也能说得通,实业为王!

  物质财富的生产,才是国力的核心。

  张希孟突然觉得或许有朝一日,他可以写一本有关经济学的书,把自己的经验写进去,流传后世。

  就在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的时候,突然一声闷雷炸响。

  片刻之后,暴雨如注!

  张希孟愣了少许,急忙起身,向外面看去,天地之间,水帘茫茫……还真的下了大雨!

  屈指一算,确实是老朱祈雨的第三天!

  龙王爷,你能有点骨气不?

  你是龙,你不是走狗!

  你拍朱元璋的马屁干什么?

  张希孟简直气得笑了。

  而此刻杨元杲却是狂喜若狂,冲到了雨地里,大声吼着。

  “下雨了,下雨了!上位有德啊!”

  他这两天就跟烤箱里的红薯似的,端的是外焦里嫩,浑身流汁,他都不知道怎么过的……生怕惹恼了龙神,不给滁州下雨,他这颗脑袋就保不住了。

  现在一切都好了,终于下雨了。

  这位愣是没打伞,没穿斗笠,只是踩着老婆新做的千层底,就向朱元璋的府衙跑去。等他赶来,已经湿透了。

  可杨元杲丝毫不在意,他只剩下亢奋。

  “回上位的话,天降甘霖,龙神显圣……上位应该立刻去龙祠还愿,答谢龙神。唯有如此,神龙才能庇佑滁州,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

  杨元杲说完,仰起头看着老朱,令他迟疑的是朱元璋竟然懒洋洋的,没多大兴趣,在他的手里,捏着一本《韩昌黎集》,朱元璋已经开始研究唐宋八大家了,这个学习进度,还真是让人汗颜!

  “杨先生,你说那条小龙显灵了,咱应该去谢它?”

  “小龙?”

  杨元杲目瞪口呆,我说上位啊,人家都显灵了,那可是真龙,你就别端着了,赶快去祭拜谢恩啊!

  老朱缓缓放下了书,站起身,伸了伸懒腰,竟然走到了旁边的桌案前面,他拿起了一支笔,酝酿了好半天,这才写下四个字:恭谨护民!

  写完之后,老朱又端详了好一会儿,他还是第一次送字,可别写错了!

  在确认无误之后,朱元璋递给了杨元杲。

  “就烦劳杨先生送去龙祠,挂起来,让那条小龙老实做事,不许偷懒,不许耍滑。”

  杨元杲木头似的接在手里,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出的府衙……上位啊,你疯了不成?

  还真的以为自己能号令龙神啊?

  最关键的还是那个龙神也没出息,愣是配合老朱演戏,你们是一家的吗?

  他也万般无奈,只能按照老朱的意思,给龙祠上了一道牌匾。

  只不过这事不知道就怎么传开了,渐渐地,竟然有人说降雨的那天,看到了空中有一条四爪黑龙,朝着府衙方向,一拜再拜,隐隐约约还有浑厚的声音:“小龙奉真龙,天心即人心!”

  云散雨收,黑龙不在。

  试问谁是真龙天子?

  百姓们惊讶之余,吴大头的团队竟然推出了一出新戏,就叫“双龙会”,还没上演,就火爆滁州城……

  第九十二章 大海

  “几位先生,虽然降下了雨,但到底不能靠着老天庇佑,更何况雨水多了,也会成灾,你们都议一议,要怎么办才好。”老朱冷静说道。

  其实李善长等人心里头也清楚,鬼神之说并不可靠,有些事情不过是赶巧了而已。

  “上位,如此看来,就只有修河渠,挖水库,打深井,既可以防洪,又能备旱,可保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李善长说到这里,看了眼挨着他坐着的张希孟,主动道:“只是大修河工,耗损民力,唯恐百姓不愿意!眼下仓库存粮虽然不少,但军中开销也大,万一遇到了战事,就怕不够了。到底是等着秋收之后,还是现在就落实下去?”

  张希孟笑了笑,“李先生已经说明白了,我的意思还是要相信百姓,相信大家伙。我们派人下去,我和李先生也可以亲自过去,跟大家伙讲清楚,谁修水渠谁受益。我们尽量帮助大家伙,需要的铁锹镐头,各种砖瓦工具,还有一些口粮,都可以贴补……但是需要大家伙主动出力,而且没有什么酬劳。”

  李善长略沉吟,“这个道理倒是容易讲,就怕有人想不通,在中间闹腾,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那就不许他们家用水!”朱元璋突然开口了,“李先生,咱也是穷苦人出身,乡下又有几个不知道水渠重要的。无非是朝廷大户修水渠,不许百姓用,又要大家出力气,又不给大家伙好处,谁能答应?只要是真正给百姓用,没有欺瞒哄骗。百姓又怎么会不答应?纵然有那么一两个混球,也无关大局!”

  朱元璋顿了顿,这才意味深长道:“李先生,你该相信老百姓才是!”

  老朱的声音不高,但话却很重,砸在了李善长等人的心头。

  李善长略微错愕,细思量又觉得惶惶不安,额头竟有冷汗浸出,他连忙躬身,其他几个人也都是深深一躬,随后赶快下去办事了。

  唯一感到了欣慰的或许就是张希孟了,老朱已经渐渐意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境界提升飞快,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张希孟又把学生们叫来,由于前面讲解田赋的事情,他们办得很好,这一次轻车熟路,又下去各个村子。

  张希孟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每个村子,至少一半的田地,能得到灌溉,还要每十户百姓,挖一口水井,保证大家伙喝到清澈甘甜的好水。

  这些事情一公布,老百姓立刻闻风而动。

  自家的田地,自己喝的水,谁不想往好了弄?

  还是那些挑头的粮长,他们已经渐渐承担起村长的职责,遇到了事情,就把村里的老人召集过来,一起商议,妥当了之后,就告诉所有村民。

  本村以内的水渠,水井,直接可以开工。

  涉及到几个村子的,就把人叫过来,一起谈。

  有太多的政策,设计的初衷都是好的……最典型的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老百姓苦于盘剥,朝廷出钱,低息借贷,让百姓可以安心度日,不用背负高利贷,朝廷也能趁机收点利钱,岂不是两全其美?

  但是到了执行的时候,问题出来了,真正穷苦的百姓不信任朝廷,不敢借贷。那些官吏为了绩效考评,也生怕借给穷人变成坏账,就强迫不种田的人借青苗钱。

  逼着和尚买假发了属于是。

  仅此一件事,就能看得出变法的艰难……变法变法,真正的核心不是拟定出多么完善,多么别出心裁的新法条文。

  而是如何跟下面沟通,如何让最底层正确理解新法的用意,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有效渠道,光靠着一些三心二意的官员,层层扭曲,到了下面,早就弄得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