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

作品:《我有一个剑仙娘子精校版

  林文若沉默了会儿,眯了眯眼,转头看了看道姑和她身后的那伙眼神戏谑的道士们,“那文若可真得好好谢谢你们了。”

  “不用谢的,林御史成天殚精竭虑的操心国家大事,贫道能为林御史做点这微不足道的小事,很是荣幸,不过,如果林御史偏要谢的话,那能不能满足贫道一个小小的要求啊?”

  女子语气轻柔,但接下来说出的话,却宛若毒蝎。

  “能不能给你们兰溪林氏挑块大点的墓地,不然,贫道怕填不下你们啦。”

  ……

  一辆华丽的马车行驶在宽广的子午道上。

  车旁随行的扈从们,表情轻松,因为这趟陪二公子出来散心的旅程,经历了大半年,终于结束了。

  驾车的是一位老仆,虽面容苍老,却精神矍铄。

  这正是上回匆匆路过赵戎一行人的车队。若是赵戎多看几眼,定能认出这些人来。

  驾车老仆并没像周围那些扈从一般放松,而是颇为忧虑,因为他之前在驾车时曾瞥见某个熟悉的身影,虽然只见过一面,但印象太深刻了……

  他是终南国兰溪林氏培养的死士,浩然境修为,对兰溪林氏极为忠诚,这趟旅程,他是被派来贴身保护家族的二公子。

  虽然二公子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性格乖张,在家族外面行事嚣张跋扈,但至少脑子不笨,相反还很机灵,懂得审时度势,看人下菜,知道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

  因此这趟旅程下来,虽然惹事不少,不让人消停,但尺度也大多是在一个浩然境修士和兰溪林氏嫡系子弟名头能摆平的范围以内。

  唯一的一次意外,是在望阙洲南部那个叫大楚的王朝,在清风居的商号里碰到的一个毫无修为的普通书生。

  本以为他和大多数山下书生一样,只是扯了张林麓书院的大旗。

  而二公子又最喜欢欺负这类穷酸书生——其实一想到这,老仆就有些惭愧,因为兰溪林氏本就是 ,盛产大儒与名士,初代家主就因为是饱读儒书的书院读书人,而被某一任终南国国主请来治国,此后在此扎根,传承数百年,这一代更是出了大公子这样的有望超过祖辈,将兰溪林氏带到一个新高度的书院读书种子,可是,家里的二公子,却格外喜欢在外面欺凌、践踏普通的读书人——但万万没想到,那次踢到了铁板。

  很硬的那种。

  那瞧着普通的书生,极其不凡,竟然转眼就作出了两手入品诗词,其中还有一首落花品!

  要知道,即使是自家那个被整个终南国都引以为傲的大公子,这些年来在思齐书院也不过是做出了五首入品诗词,没有一首是落花品,全是登楼而已。虽然诗词之道只是儒家读书人注重的多个方面之一,不足以说明全部,比如自己家的大公子,就极为擅长明经与辩论。

  但是,诗词之道如此厉害的读书人,估计其它几道也不会差。

  想必他在林麓书院也定是不简单,而兰溪林氏,若是因为二公子的一时冲动,而交恶这样的读书人,那也太不值得了。

  要知道,山上人的恩怨,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了结的,因果纠缠极为复杂,有时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因为一个不起眼的恩怨而被灭满门的山上仙家,并不太稀奇。

  因此冤家宜解不宜结,能少一点因果是一点。

  所以当初他极力劝二公子去道歉,二公子也灰败着脸照做了,只是当时那书生并没有多少表示,而是丢下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就转身离去了。

  如今又在终南国见到那书生,也不知是不是巧合。

  想到这,老仆叹了口气,回过头担忧的看了眼身后的门帘。

  马车内。

  林清玄面色阴沉。

  他之前心情颇好,就随意地掀开窗帘往外看了眼,结果立马心情就又不好了,沉到了谷底。

  你怎么追到终南国来了?!

  不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应该只是凑巧,因为自己当初其实并没有报上兰溪林氏的名号,对方应该不知道自己的来历。

  林清玄旋即松了口气。

  他看了看车窗外熟悉的终南山美景,皱了皱眉。

  自己原本计划赶在哥哥的婚礼前回来的,结果因为故意错开那书生的渡船,再加上司寇府封锁止水国的渡船航道,导致他比原计划晚了很久才到,已经错过了哥哥的婚礼。

  想起那个一直让他仰望的哥哥,他眼色阴沉。

  不过一想到自己那个现在已经入门的嫂子,他就心里颇暖。

  嫂子没过门前就一直以兰溪林氏的媳妇自居,熟读林氏家规,孝敬公婆,对自己也极好,相当于自己的半个姐姐,自己的父母也把她当干女儿对待,她从订婚后就一直住在林家,等待自己那哥哥从书院学成归来后完婚。

  林文若,嫂子这么好的女人,却独独对你死心塌地,你可万万不能负了人家!

  嗯,嫂子喜欢玉如意,我这次特意淘了只青花籽料的白田玉如意给她,作为新婚礼物。

  虽然她身为国师之女,定是见过很多宝贝,但这只玉如意肯定能叫她眼前一亮。

  第四十章 四年登天

  终南山不愧是曾经的道家福地,确实是钟灵毓秀。

  赵戎一路走来,目睹了很多奇人趣事,总结出来,就是三多。

  一是隐士多。

  一行三人行走在山崖间的陡峭险路,或茂盛山林中的幽然曲径上时,不经意望去,便能看见盘坐在山洞或青石上的隐居修士,在餐霞吸露,过着山中岁月。

  二是道士多。

  这个赵戎早有所知,毕竟终南国就是个道士之国,在赵戎路过的一个个村庄或城镇,皆有道观,香火鼎盛,甚至有时候,三人在僻静无人的山林中,也能看见被打理干净的古观,供奉着赵戎不认识的神像,略一打听,都是冲虚观道士建的观。

  终南国百姓确实极为信道,不过赵戎却也微微诧异,因为据他所见,终南山虽然水土沃盛,但却没有多少适合耕地和方便生活的平地,现在这些良田又全用来建道观,各个道观建的倒是恢宏大气,但确实有些劳民伤财了。

  不过他也只是走神时想一想,反正他只是路过而已,不需要他来操心。

  三是儒士多,或者说名士多。

  这是赵戎没想到的,不过行走一段时日,赵戎慢慢了解到,终南国虽然是把道家定为国教,但是却并不排斥儒士,并且很多中底层的官员都是儒生,听说喜好炼丹的终南国国主经常会邀请一些名儒文士前来帮忙治国。

  嗯,一个喜欢炼丹却又会养士的国君。赵戎忍俊不禁。

  不过这种现象也造成了终南国特殊的儒士氛围,蕴养出了儒道互补的风流名士。

  赵戎一路上见过袒胸露乳,纵酒狂歌的高士;见过无处而去,穷途而哭的文士;见过竹林木屋前,服食药散,白日宣淫的狂士。

  见过一群名士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处,寻一清溪,流觞曲水,饮酒清谈,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甚至在赵戎三人路过之时,有大醉酩酊之人见赵戎书生打扮,便一手持杯,一手抓笔,上前邀请赵戎一起纵酒作诗,不过赵戎婉拒了,笑着喝了杯酒,便继续赶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