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节

作品:《你好,1983精校版

,张杆子开始干活,就是两眼总盯着刘青山瞅,表情一点也不自然。

  刘青山指导了好一阵,最后才算是拍摄一张满意的照片:

  画面中,张杆子迈着轻盈的步伐,挑着担子,脸上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至于背景,则是那一排排的猪舍,还有几只猪崽,透过铁栅栏门,向这边张望。

  等照片洗出来之后,张杆子也乐得合不拢嘴,回家装到镜框里,好几十年了,这竟然是他的第一张照片。

  这同样也是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一张照片!

  从猪场出来,刘青山去给二爷爷家照了全家福,回来的时候,看到场院上,一大群人正忙活着,于是也就溜达过去,准备拍两张。

  像这种劳动的场面,最珍贵了。

  这方面,刘青山已经有过深刻的体会:一张老照片,能带给人们一个时代的回忆。

  场院里面都是老人和妇女,一个个坐在小板凳上,正编草帘子呢,那些青壮年劳力,都上山采山货去了。

  这草帘子是准备冬天夜晚,用来苫大棚的,等白天阳光出来了,就把草帘子卷起来。

  十冬腊月,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最低温度都在零下三十度,要是不做好保暖工作,大棚里的蔬菜要是冻喽,那损失就大了。

  大头也在这边指挥大伙编草帘子,看到刘青山,嘴里立马吆喝一声:“三凤来给大伙照相啦!”

  好几十人,就好像被孙大圣给施展了定身法,一个个全都一动不动,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定格似的。

  “大伙别紧张,该咋干就咋干,照出来的相片才自然。”

  刘青山解释一阵,人们这才渐渐放松下来,有说有笑地开始继续干活。

  他这才趁机抓拍了几张,顺便和大头聊了起来:“大头,怎么样,有啥困难没有啊?”

  大头抓起一把地上的谷草:“三凤,家家种的谷子都不多,这谷草本来都是铡了喂牲口的,要是都编成草帘子,牲口吃啥呀?”

  塑料大棚需要的草帘子,可绝对不是小数目,夹皮沟的谷草,都不一定够用。

  “能不能用别的草代替,或者是做棉被苫大棚呢?”

  刘青山和大头面对面蹲在地上,小哥俩商量着。

  大头晃了晃大脑瓜子:“棉被的话,书上倒是这么说过,就是造价太高啦,暂时咱们整不起。”

  这段时间,大头还是有进步的,起码懂得了不能完全照搬书本的道理,知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谁要再说大头是榆木脑袋,刘青山肯定第一个不答应。

  第七十七章 有滋有味的小日子

  “唉,要是有稻草就好了,稻草又软和又保暖,编草帘子最合适。”

  大头还从书上看过稻草帘子,可惜他们这边暂时没种水稻。

  一提到稻草,大头和刘青山不由同时想到了二彪子。

  这小子也出去快俩月了,不知道学的咋样,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呢?

  小哥俩蹲在场院这正聊着呢,就看到一辆牛车,慢悠悠地从西边晃悠回来。

  场院里的人便纷纷打招呼:“老蔫儿,这是干啥去了?”

  赶车的叫张老蔫儿,为人老实,不爱说话,但是农活样样精通,为人也勤快,是个会过日子的。

  “把秋天打的苫房草拉回来,来年老二要结婚,家里实在住不下,准备接两间房子。”

  张老蔫儿嘴里说着,吆喝住拉车的老牛,也凑到大伙跟前,卷了一根烟:“这一上午把俺憋坏了,甸子上都是枯草和苇子,俺都没敢抽烟。”

  守着林子和草甸子,平日里,村民们都很有防火的意识,尤其是春秋冬三季,都知道特别加小心。

  就连小孩子也不例外,要是敢在野地里玩火儿,被大人知道,绝对能把屁股打开花。

  “老蔫儿叔,你刚才说啥?”

  刘青山好像隐隐抓住点什么,又一时间没想明白,就赶紧追问。

  “俺刚才就说没抽烟啥的。”张老蔫儿吧嗒了两下纸烟说道。

  “不是,是前面那句。”

  “就是甸子上的草和苇子啥的。”

  苇子,对,芦苇!

  刘青山一拍巴掌说道:“苇子又轻便又保暖,咱们就用苇子编帘子好啦!”

  夹皮沟西边,就是一望无边的大芦苇荡,里面的苇子,都有两米多高。

  这玩意烧火也不禁烧,呼燎一把火,连一瓢水都烧不开。

  偶尔也有用苇子苫房的,但是苇子跟苫房草相比,容易烂。

  所以年年都在甸子上长着,也没人收割,以至于刘青山把这玩意都忘了。

  “老蔫儿叔啊,多亏你提醒了,来,赶紧坐牛车上,俺给你照张相!”

  刘青山心情大好,非得拽着张老蔫儿,要给他照相。

  “那俺回家把中山装穿上去,那还是家里大小子结婚的时候做的呢。”

  张老蔫儿一听是照相这么隆重的仪式,就要跑回家换衣服。

  结果又被刘青山给拽住:“别啊,咱们就本色照相,生活气息才浓呢。”

  刘青山和大头一起,把张老蔫儿摁到车上,拍了一张照片。

  拍完之后,发现车上还放着个破铁桶,探头往里一瞧,好家伙,里面竟然是半桶蛤蟆。

  这种蛤蟆的肚皮上都是红色的斑点,俗称红肚囊蛤蟆,学名叫哈士蟆。

  和山上的林蛙相比,个头小一些,营养成分也稍差,主要是体现在母蛙肚子里的蛤蟆油上。

  哈士蟆也有蛤蟆油,只不过比较少。

  在刘青山的记忆中,几十年后,他们这边别说林蛙了,连哈士蟆,都变得十分稀少。

  归根结底,还是栖息环境的破坏,以及农药滥用造成的后果。

  刘青山把手伸进桶里,捏出来一只,个头也不小。

  再瞧瞧爪子,带着小疙瘩,于是又扔进桶里,这种是公的,肚子里没籽。

  没籽就没有蛤蟆油,因为蛤蟆油虽然带着一个“油”字,却并不是脂肪。

  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用来供应后代生长发育的,所以营养才会那么高。

  “天凉了,蛤蟆都下水过冬,俺就是找个坑子,随便搂了几下,就弄了半桶,青山一会你挑点母的拿回去,你姐不是怀孕了嘛,正好补补身子。”

  张老蔫儿直接把水桶从车上拎下来,放到刘青山面前。

  这年月,大伙也不怎么喜欢吃蛤蟆。

  一来是大多数人都嫌脏。

  二来,吃蛤蟆的时候,公的最好油炸,母的酱炖,但是油小了也不好吃,而油恰恰又是最珍贵的佐料。

  “行,那俺就抓点。”

  刘青山也不客气,跑回家取了个搪瓷盆,倒了小半盆。

  这月份天气凉了,蛤蟆也都懒洋洋的,不怎么愿意动弹,所以也不用担心蹦出去。

  至于割苇子的事儿,暂时不急,最好是等草甸子的沼泽地都封冻之后,能禁得住人了,再干这活。

  正好刚入冬的时候,气温还没那么低,大棚也用不着苫草帘子,时间还赶趟。

  刘青山乐呵呵地把蛤蟆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