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节

作品:《1991从芯开始精校版

得了经验。

  这种经验是极为难得的。

  并且相比旧时光中,它居然能做出元器件——这就意味着,它是可以投放市场的!

  ……

  ……

  “郑工,恭喜。”

  “同喜同喜。”

  “这是席小丁博士,远芯首席科学家。”

  “哎呀,久仰久仰。”

  ……

  礼节性的介绍后,郑振川脸上每个褶子都在发光,拉着苏远山走向办公室,嘴巴就没合拢过。

  这边李明柳和曲慧见到席小丁也有些激动,他们毕竟都是席小丁的老下属。特别是李明柳,席小丁是他唯二服气的人。

  “席师兄。”李明柳站到席小丁面前,颇有点邀功的味道。

  “干得不错。”席小丁笑着拍了拍李明柳的胳膊,按年龄他比李明柳还小一个月,可架不住他入学早,学历高,资格老。

  席小丁又冲曲慧一笑:“曲慧,你也是,辛苦了。”

  “不辛苦。”曲慧抿嘴一笑,她自从来光机所,为了方便进无尘室,连头发都剪成了小男头。不过这样看起来更多了一份飒爽。

  “走,我们去看看。”

  三人跟着进入会议室,这次就不是技术会议,而是纯粹的情况汇报了。

  负责嵌入式系统的沈浩然没有出来,还在无尘室内盯着数据准备调试。曲慧原本也是要留在那边的,但听到席小丁过来了,她便丢下自己的组员过来见见老上级。

  郑振川介绍,李明柳和曲慧补充,这边周小慧不停地做着笔记。

  “但现在还不敢谈良率,毕竟我们这边没有制程专家。”郑振川摸了摸地中海,有些苦笑道:“刚才向华晶求助,结果人家直接拒绝了,喊我们找首钢NEC……”

  “华晶这么不仗义?”苏远山下意识地一怔。但马上便意识到,不是华晶不仗义,是华晶确实没空。

  最近华晶引进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开始试生产,但制程和良率却一直上不去,正在一个头两个大——虽然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还在继续其他生产线的装机调试,但他们却是不管制程技术的。

  苏远山也曾帮他们问过卡莉,问能不能让贝尔实验室那边帮帮忙,得到的回复是合约不负责技术的。要负责技术,还得另外加钱……而且钱还不少。

  于是苏远山也就打消了念头,毕竟要不了多久华晶去联电的人就要返回。那十来号人去联电呆了将近一年,就算再笨也能学到一点技术的,而且说白了,提升制程这条路,还得必须自己走。

  “我打个电话试试吧,他们用2微米的光刻机已经用了几年,这方面的技术应该还是有所积累的。”苏远山接过周小慧递来的大哥大,直接拨通马平南的大哥大。

  “马总,是我,远芯苏远山。”

  “是这样的,我现在在成光所。对……我们远芯和电科一共派出了三组,几十号人过来呢……”

  苏远山寒暄几句后,直接进入正题,请马平南派两个制程专家过来帮忙会诊一下。

  而那边马平南也几乎没有考虑便点头答应了。

  挂掉电话,郑振川长长地呼了口气。

  “小苏,太感谢了!”

  “郑叔别客气。”苏远山笑了笑,沉吟了几秒后道:“光刻机既然已经能做元器件了,那就一定能通过验收。它的意义很重大,最起码接下来国家会给予足够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郑振川点头:“是的,咱们的国内光刻机事业有望!”

  “但那还是要投放市场才行,不知道光机所这边有考虑没有?”

  苏远山倒是在合作之初就口头建议过,如果这边能搞成,那远芯会买,也愿意成立联合的制造和销售企业。

  但坦白讲,这个主动权并不在他手里。

  一说到这个,郑振川的表情马上慎重起来。考虑了几秒后他谨慎地道:“所里目前没有考虑这方面,你知道……我们是纯科研单位。”

  苏远山点点头:“我明白,但市场化是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而企业化又是市场化的前提。我琢磨着光刻机作为科院的重点工程,要成立企业,恐怕就算所里也做不了主,得最科院那边说了算。”

  郑振川叹了口气:“是的。”

  苏远山沉默了几秒。

  坦白说,光刻机的进度,或者说成光所这帮人的实力超过了他的预期——他没料到记忆中明年才会出现的这台光刻机竟然会提前出现。他的预计是,李明柳设计完芯片就带人先撤,曲慧和沈浩然他们还会继续留在这里帮忙整合直到过年。

  然后明年,光刻机落地。

  而现在提前落地说明了一点,这帮人对这台光刻机的原理、系统理解得很透彻,同时远芯的三个小组配合得也默契。

  几方一起努力,才创造出了这个奇迹。

  那么,这些人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他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第110章 什么叫曲线救国啊

  郑振川眼神闪了几下。

  和远芯的团队相处了这么久,他如果还搞不清楚远芯的野心和苏远山的眼光那他就白活几十岁了。

  很显然,苏远山刚才沉思又叹息,自然是对目前的模式和未来的预期不满。

  但郑振川又清楚,苏远山对于光刻机的国产化——最起码是技术的国产化是热心甚至执着的——否则他也不会在听说光刻机成功装机之后就马上奔了过来,还一个电话就把华晶的工程师请过来。

  同样沉吟许久后,郑振川望向苏远山:“小苏,说说你对光刻机市场的预测吧。”

  苏远山点点头,凝视着郑振川道:“从6、70年代,仙童,IBM自己捣鼓捣鼓就能搞出接触式光刻设备开始,到现在过去也不过是二三十年。这期间接触式光刻机被淘汰,技术不断革新,不断趋于复杂化。过去几年,GCA,Ultratech这些老牌的光刻机企业纷纷退出市场,尼康,佳能因为掌握镜头技术而崛起。”

  “但从长远来看,我不看好它们两家。”

  “为什么?”发问的是李明柳。

  “因为他们是霓国企业,因为他们被他们的爹抛弃了,因为越是接近高端,便越是会行业细分。”苏远山看了李明柳一眼,轻声道。

  “从半导体行业看,光刻机只是芯片生产线的一环,看似已经够细分了。但我们可以预见,今后光刻机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制约高端芯片。因此,它就一定会细分成零部件和技术这两个领域。”

  苏远山顿了顿,试图绕开后世的EUV联盟来阐述“整合技术”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所说的光刻机技术,一方面是包含了零部件制造,一方面是零部件整合——在简单机械的环境下,我们有个认知,就是只要是机械,拆开就能仿制复原。如果不能,那就是零部件不达标。”

  “现在不能说这种认知是错的,但随着机械结构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加入了防拆卸技术之后呢?就算能拆开重装,要装多久?装好有能否投入市场?怕不怕别人告?——我们现在可是在积极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呢。”

  郑振川盯着苏远山,说道:“所以新的报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