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

作品:《大明之雄霸海外精校版

细,按比例混合,成为水泥。

  说得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但是颜常武有钱有人哪!

  他派人过海,“请了”闽南一带最出名的制陶制瓷器和烧砖、烧石灰的师傅共五人,均举家搬迁赴北港为他服务。

  软硬兼施,仅安家费就给了一千银元,这价码绝对不算低。

  到达北港后,陈衷纪与他们亲切交谈,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从也罢,不从也罢,要认命!”

  只要认直为大龙头服务,达到他的要求,那么就是重重有赏,否则,只好请各位做龙王女婿了!

  曾经深受法治熏陶的颜常武,做起坏事来是得心应手了。

  师傅们集中一起攻关,

  石灰石、黏土和铁矿粉不缺,先混和一起进行试验,他们在山坡地上开辟了一个窖,把作料投进去,不断地进行火力调整,观察其成果。

  反正最终的结果是粉末,和水混和,干了之后即成坚固泥面。

  起初,师傅们有抵触的心理,但当第一炉成品出来后,他们有了兴趣!

  产出的泥粉与水混合,干硬后即成了坚固的泥面!

  脚踩不烂,拳打生痛,牛蹄不破,水淋无妨!

  还真的是哦!

  当然,这种水泥不可避免的粗陋,碰多几下,泥灰扑扑地往下掉。

  师傅们敏锐地感觉到一个伟大的发明摆在他们的面前,将会改变千百年建筑史!

  虽说是大龙头的资金和思路,但是成品可是他们实践出来的,而且陈衷纪说得很清楚:你们会在历史上留名的!

  因此他们不再用督促,日夜不停地开火,通宵达旦。

  经过不断试验,他们已经试验出较为成熟的产品,并归纳出水泥的生产过程,即从原料开采到水泥出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可简单称之为“两磨一烧”。

  第一阶段是生料制备。

  即把石灰石质(石灰石、泥灰岩、白垩、贝壳、珊瑚类)原料和粘土质原料(粘土、黄土、页岩、粉砂岩、千枚岩、河泥及湖泥类,主要提供),加上铁炉渣、煤矸石、矾土等,经破碎和烘干后,按照一定比例配合、磨细,并调配为成分合适、质量均匀的生料。

  第二阶段:熟料煅烧。

  将制备好的生料送入水泥窑(其实就是石灰窑的结构)内,以高于烧石灰的温度煅烧至部分熔融,所得以水泥熟料(颗粒状或块状)。

  第三阶段:水泥粉磨。

  就是在把熟料磨细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石膏磨细成为水泥。

  师傅们的作用在于此,他们不断地选料、配料,来回地试验,得出比较好的成果。

  他们发明了一种碎石机。这是靠水力转动的机器,机器的心脏部位就是几只巨型压棍。压棍上带有凸凹齿,被水流冲击着可以飞快旋转。几百斤重的大矿石被送进压辊,立刻就碎成人头大小的石块,接着由传送带传到下一组压棍上继续粉碎。这样,经几道碾压,矿石就变成了粉末。

  这种碎石机越做越大,以提高效率,站在这机器的旁边,耳朵听到震耳欲聋的声响,眼见那些巨大的石块被轧成小块,出来的是粉末,为之叹服。

  水泥窑终日热气腾腾,工人们情绪高涨,忙乎于生产中。

  完成后的水泥包在防潮油纸里,装在类似欧罗巴的火药桶里,用两圈铁片一箍就行,但要考虑装满水泥后的分量,太沉或太轻都不好。就这样,颜常武建了一个木桶厂,用来装水泥还有自家的火药。

  颜常武验收了水泥之后,对此表示满意,命名为“北港水泥”,声明来自于他的设想,由王赵陈余程五大工匠完善,成功,历史上将会留名,并重赏每人二千块银元。

  颜常武下令作进一步的改进:掌握确切的烧成温度和正确的原料配比,并一步提高效率,他还提出了增加预热系统、冷却系统和鼓风系统等等。

  以今人的眼光看来,这种水泥效果不如、成本也高,生产工艺落后,尤其用的是石灰窖而不是回转窖(回转窖能够受热均匀,磨得更细),既不节能也不环保。

  但终究还是水泥!

  立即派上用场,抹在船坞壁上,坚固耐用。

  用在北港灯塔建筑上,再有就是修路、建房,水泥厂的产品供不应求,颜常武极是高兴的同时,顺理成章地成立了“东南情报局”以作保密!

  第0038章 成立东南情报局

  正堂内,颜常武高坐其上,旁边有个张伯亦坐着,还有一个双儿!

  而堂中跪着的是颜璜,此人乃海澄颜氏子孙,叫颜常武做叔的,今年颜常武回海澄募兵,将他招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见他忠心耿耿、做事机警、很是得力,本来已经预定他做“参谋”,今天却将他叫来,另有任用。

  另有陈余,秀才出身,海澄县老吏,为人圆滑,因娶了颜氏女而对颜氏极为关照,风评很好,颜常武回海澄,张伯密见陈余,说动他为颜常武服务。

  还有一个安长青,此人泉州人,为人方正严谨,颜常武用之为警察头目。

  最后是一个苏祥兵,苏州人,他有点来历,乃是“打行中人”!

  明代后期,江南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各类新兴行业涌出,光怪陆离;诸多故事发生,目眩神迷。江南地方上出现了新的组织,称“打行”,初期让世人赞叹,再让人惊讶,最后让人畏惧厌恶。

  打行的出现,与明代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激增,“三十年来承平生育,兼以生计甚难,祸心日炽”。

  苏州地方上,有着感染着各类新奇且背离礼法的“苏意”服装、发型、饮食、思想。后人眼中文弱的江南少年郎们,却是昂首挺胸,展示着自己的雄健霸悍。

  一群群在苏州街头上厮混的少年们,大概受了说书人口中各类英雄好汉们结义的影响,焚香歃血,发下誓言,要共患难,同富贵,真是一腔少年血,泼天豪放胆。要做江湖人士,就要从着装打扮上做起。

  当时的打行少年在外形上还是蛮酷的,身着短衣,臂膀上全是花绣,身上携带牛角短刀。却虽出身低贱,常三餐不饱,可他们结成一团时,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出入茶坊酒肆、红粉青楼,看到不平之事就出手相助,此时打行少年郎们,还真有点侠少风范。

  不过,打行少年们多是底层出身,为了在城市中生活,就必须涉及一些能带来收益的业务。于是,侠少变作了恶少,他们的团体也有了正式的名称——“打行”。“市井恶少,恃其拳勇,死党相结,名曰打行。”

  这干少年郎们,靠着一身的勇力,从事各种不法勾当,谋取生计。

  打行之中,以精于武艺者为头目,如松江打行头目朱现绰号“地扁蛇”,嗜枪如命,走险若鹜。

  诸多无赖少年汇集于打行旗下,其经营方式如同商行一般。初期打行的主要业务,就是打人。为了打人,打行对成员进行训练。

  一些功夫过硬的打行恶少,能根据业务情况需要,决定出拳轻重。受过训练的打行恶少,甚至可以控制被打者死亡的时间。被打者在过了三个月、半年、一年后死去,如此恶少们可以逃避刑法惩罚。打行的武器,除了常使用的镶铁拳套、贴身小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