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节

作品:《锦衣精校版


  天启皇帝看着这里风景倒是不错,地势较高,两边都是山谷,又沿着神道,这山谷之中,突见一处开阔的地方。

  这开阔的地方,占地不小,地都开了荒。

  沿着田埂而行,尽头处则是张家的庄子。

  张静一解释道:“这便是奉圣夫人赐卑下的地,占地可不小呢,主要是在山谷里,很是幽静。远处有一条河,乃是卢沟河的支脉,顺水而下,便可至卢沟河,甚至是永定河,陛下你看这里……像什么?”

  天启皇帝毫不犹豫地就道:“像一处藏兵谷。”

  张静一忍不住在心里对天启皇帝翘起了大拇指!

  真是人才,果然是有练过的,一眼就能洞察先机。

  实际上……这里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

  比如赫赫有名的八达岭和居庸关,就距离这里不远,可见这儿,其实就是北京城的咽喉,这可比山海关还有排面,毕竟这里距离京城更近一些。

  再走几步,地方就到了。

  人们驻足,张静一则道:“大家要小心了,小心脚下别踩着了我的庄稼。”

  这是庄稼……

  人们一脸诧异,站在田埂处,大臣们都穿着袍裙,走在这种地方,显得很狼狈。

  他们见田里,是茂密的丛叶。

  这显然……和他们想象中的庄稼不一样。

  这些红薯,正月便被福建陈家的人带了来。

  红薯是现成的,也培育了数十代。

  只不过,能不能适应这里的地理环境,却有点吃不准,毕竟福建的气候和这里有所不同。

  所以张静一让陈经纶等人在此试种。

  这种植的乃是春薯,不过为了确保成活,张静一让人选的是这一块地。

  这里因为两面都环着山谷,能抵挡一些冷空气,从环境来说,倒是四季如春。

  像这样的地方,在京城别处可找不到。

  这春薯在正月的时候,就种植下了第一批,至于其他各种试验田,倒是在天气转暖之后,才开始插秧种植。

  陈家人在种植红薯方面,经验丰富,毕竟跟着当初的陈振龙,照料了数十年。

  这陈经纶更是关心红薯在这儿的推广,在他看来,这是自己父亲的遗志,做儿子的,自然要想方设法为他完成。

  谁晓得到了这里,张静一就直接给他开辟了一块土地,这里幽静,可以令他心无旁骛,再加上陈家人迁徙来了大半,干起活来也顺手。

  他们开垦,施肥,悉心照顾着。

  哪里成想,第一批春薯,居然在六月多,便成熟了。

  这是令陈经纶想不到的,他虽然知道,春薯的成熟期大抵是在四个月和六个月之间,但是在京城……长势居然也不慢。

  此时,张静一朝他使了个眼色。

  陈经纶显得很小心翼翼。

  他感激地看着张静一,他曾梦想过无数次,自己父亲的红薯可以在北地推广,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切来得这样快。

  先是很快被张静一看重,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紧接着……这张百户,居然把皇帝和百官们都召来了。

  这真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此时,他扯着嗓子道:“下地。”

  一声令下。

  数十个精壮的陈家族人下了地,开始在地里刨着。

  一切都很小心。

  就好像考古发掘似的,生恐用力过猛,挖烂了土里的红薯。

  天启皇帝此时饶有兴趣地背着手,心里忍不住生出了疑窦。

  这是啥?能吃?

  身后的百官们则已开始窃窃私语。

  黄立极瞪着这地,一言不发。

  孙承宗此时的脸色也凝重起来,他脑子里开始搜索各种书籍,在想哪一本书里出现过这种粮食。

  其实大家脑子里都在搜书。

  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

  闻所未闻。

  既然闻所未闻。

  那么……

  户部尚书李起元低声扯着一旁的一个翰林道:“百姓们都已饿得啃树皮了,现在好了,现在是直接让人吃土。”

  他声音很轻。

  让这个翰林不禁怀疑李起元肯定和张百户有什么仇隙,不过……这翰林也是很认同的,便不断地点头。

  魏忠贤现在肚子还不适呢,他现在有点担心,不会待会儿……陛下还让他吃……这土疙瘩里的东西吧。

  想到这个……

  不寒而栗。

  没多久,在众人的瞩目下,一个个红薯从地里抛了出来,送到了田埂上。

  田埂上有几个年老一些的陈家族人,开始擦拭去红薯上的泥土。

  这是一亩见方的地,这地里挖出的红薯,却是越来越多。

  一个根茎之下,就好像一胎五宝,或者是一胎十宝似的,一扯,便拉扯出一大串来。

  陈家族人似乎也感觉到……这红薯在此的长势不错,几个年老在田埂上负责清洗的族人,便叽叽喳喳的窃窃私语。

  他们的话,可以自动忽略。

  反正也听不懂。

  很快,红薯便堆积如山了。

  张静一另一边吩咐人道:“赶紧去拿秤来,秤一秤多少斤。”

  “好。”

  其实早有人预备好了秤砣。

  不过……因为没有大秤,只能用小秤来称,而后再相加。

  张静一此时很心热,他也想知道,这第一批精心栽种的红薯到底能种植出多少斤来。

  张静一对天启皇帝道:“陛下,在咱们这,也种植过麦子,这里是山地,种植出来的麦子,亩产大抵在一石半上下,也就一百五十斗,两百五十斤至三百斤粮上下,可这粮不一样……陛下就好好瞧着吧。”

  天启皇帝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这片被挖掘着红薯的地,他心里已渐生浓厚的兴趣,还有越来越多的期盼,只是他觉得有些累,便索性蹲了下来。

  魏忠贤一看天启皇帝蹲在田埂处,哪里还敢怠慢,作为侍候皇帝的人,他怎么敢站着呢?于是便也连忙蹲下。

  后头的宦官禁卫更不敢高皇帝和九千岁一头了,几个宦官心急火燎地回头,像赶鸭子似的,压着手,示意着。

  后头的百官也无奈,也只能一个个的蹲在泥地里。

  这时……另一边田埂处,称重的人终于传来了声音,呼唤道:“已收一石了。”

  一石,放在后世大抵是一百八十斤上下。

  听说有了一石……天启皇帝更加有兴趣起来。

  另一边,地里的粮似乎还有很多。

  陈家的族人依旧将一个个的红薯收在簸箕里。

  等了很久……

  边上又有人叫道:“三石……”

  三石……

  这玩意的产量……

  百官们已经开始窃窃私语:“产量这么高吗?这可几乎一倍于麦子了。”

  “就是不晓得能不能吃。”

  当有人念到五石的时候。

  许多人已经开始直抽冷气了。

  有人开始惊叹起来,觉得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