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节

作品:《锦衣精校版

?”

  陈经纶忙道:“有是有,不过那不叫红薯,该叫金薯,这是先父取的名,此物……陈家一直都在培育,这二十多年来,不敢中断,金薯的产量很大,只是可惜,当初培育的时候,受了当地官府的嘉奖,可后来,就没有音信了。”

  红薯啊……

  张静一激动得要笑出声来,这玩意放在这个时代,就是粮食啊!

  而且是产量极大的粮食,甚至明代有过记载,亩产量,可以是这时代水稻的十倍、二十倍。

  此时的大明,天灾频繁,小冰河期的来临,导致天气骤变,各地的灾害,连绵不绝,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大量流民的原因。

  而流民们从地里种不出粮食,四处流浪,寻觅食物,席卷天下,最终……成了朝廷口里所说的‘流寇’。

  几乎可以说,这‘流寇’……便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说白了,就是耕地有限,而因为天下承平,土地承载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暴增之下,粮食产量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暴跌,这大明江山不完蛋才怪了。

  可有了红薯,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数十年之后,康熙至乾隆时期,神州大陆终于开始推广种植红薯,以至于清朝时期的人口乃是明末时的人口数倍之多,居然也没有出现什么大乱子。

  人有了粮吃,就会安分。

  可你不给他粮,难道安分作饿殍吗?

  明末最悲剧的事,就是没有重视起红薯的推广,虽然福建那边陈家一直都在培育,附近也有一些人种植,可在小冰河期,真正受灾最大的,却是长江以北的区域!

  数不清的旱灾和蝗灾连绵不绝,大量的农地荒芜,粮产暴跌。

  若是此时,将红薯推广到广大的北地呢?

  张静一一时间心情澎湃,忍不住道:“你们陈家,有多少这样的金薯,可以在京师附近栽种吗?”

  “这……”陈经纶愣了一下:“倒是没有尝试过,学生也不知,不过我们陈家人,素来知道金,不,红薯的习性,倒是晓得怎么照顾,至于这红薯是否耐得住北地的旱地,能否抵得住这北地的寒冷,就不晓得了。”

  张静一斩钉截铁道:“你要多少铺子?”

  “啊……”陈经纶一愣,看着张静一,瞠目结舌的说不出话来。

  张静一道:“你不是想要铺子吗?我给你留一百方丈怎么样?”

  陈经纶:“……”

  这一方丈,便是百两银子以上,一百方丈?这至少就是纹银万两了。

  “不只如此,我还可保举你,总而言之,你们陈家人只要在京师,我敢保证,没有人敢欺负你。”

  陈经纶:“……”

  这下子,他反而心慌了,人家这么热情,给这么大的好处,不会让我们陈家……

  张静一随即道:“你现在要做的就一件事,立即修书给你的族人,让他们立即押运大量的红薯到北地来,有多少要多少,而且还要抽调一些擅长栽种红薯的人手来,这件事,我交给你来办,你能办妥,有的是富贵,倘若不能办妥,京师就没办法立足了。”

  陈经纶心里渐渐平静了,他忍不住道:“张百户……这……立即大量的栽种?北地的土质和气候,还不确定呢,谁晓得能不能成活?这是不是太冒险了?”

  这是实在话。

  显然陈家还是远远小看了红薯的价值。

  而十几二十年前,那位曾经报喜的地方官,也小看了红薯的价值。

  当时红薯种出之后,还是在万历年间,当地的地方官连忙上奏。

  不过很快,就没有人当一回事了。

  张静一在上一世读到这件事之后,也觉得很奇怪,这么高产的作物,怎么可能朝廷会不重视呢?这可是改变王朝命运的神器啊。

  不过来到这个时代,开始读经史之后,张静一才大抵能够明白。

  因为福建的地方官是在万历二十一年上奏了这件事,而万历二十一恰恰又是一个最重要的年份,因为这个时候,恰好发生了‘癸巳大计’。

  ‘癸巳大计’,乃是内阁以及东林党之间最重要的冲突,渐渐已经开始在朝中发挥了作用的东林书院出身的官员,和当时的内阁发生了极大的争议,最终整个朝廷围绕着一次对官员的考核,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那个时候,满朝的大臣相互攻讦,已经到了非我同党其心必异的地步。

  而一份关于福建来的‘喜报’,只怕在当时已经斗得红了眼睛的朝臣们看来,这一定是地方官想要政绩获得升迁,所以鼓捣出来的一次所谓‘祥瑞’而已。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历朝历代,都有祥瑞的多发期,比如一头牛一窝生了二十头牛仔,比如一只鸡长得有猪大云云,地方官借报喜的机会来刷刷脸,免得朝中诸公忘了他这么一号人。

  可在当时的清流们看来,上报祥瑞,是十分恶劣的事,是报喜不报忧的体现,自然而然,这份奏报很快便沉入大海,没有人理会了。

  也正因为朝廷的不理会,地方官见朝廷没有后续,自然也就不敢再上奏了,免得惹祸上身。

  陈家那边,得不到官府的支持,只好自己栽培自己的红薯,在历史上,这一栽培,就栽培了足足五代人,直到建奴入关,康熙时期,红薯才渐渐的推广。

  张静一深吸一口气,眼下这天下都成了这样子了,到处都是流民,年年都是灾害,这事还缓得了吗?

  眼看着陈经纶一脸为难的样子,显然跟他苦口婆心,是不成的了。于是骤然拉下脸来,厉声道:“陈先生在来拜访我之前,难道就没有打听打听,我张静一是什么人吗?”

  陈经纶:“……”

  第七十三章 陛下圣明

  陈经纶再不多说了,还能说啥?给他的路就只有一条!

  事实上,推广红薯,本就是他的夙愿,毕竟他的父亲为了栽培这红薯,花费了一生的心血。

  他如今唯一的顾虑,终究还是张静一这个锦衣卫百户不太靠谱。

  可现在,一把无形的刀架在了他的头上,大抵是你想吃肉还是想吃刀片。

  “学生知道了。”行了个礼,像避瘟神一样,陈经纶赶紧告辞。

  可很明显,张静一好不容易找到了人,这么重大的事,就这么寄托在了陈经纶的身上,他还是不放心的。

  这事儿实在太大了,关系到了万千人的福祉啊!

  于是陈经纶前脚刚走,张静一便立即招手,叫来了一个书吏,慎重地吩咐道:“找个力士,全天十二个时辰盯着他,想办法……在福建布政使司长乐县那边,也要布置好人手。”

  书吏顿然的精神一振:“学生懂了。”

  说着,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

  张静一恨不得一巴掌拍死这个家伙,深吸一口气,终究耐着性子解释道:“不是叫你们动手,是让你们好生保护陈家人,不要让陈家人有什么闪失,这陈经纶就算是掉了一根毛,我便将你身上的毛发一根根的拔出来。”

  书吏打了个寒颤,表示自己这一下真的懂了,而后才匆匆而去。

  ……

  此时,天启皇帝正坐在勤政殿中,双眉紧皱,显得颇为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