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节

作品:《万千世界许愿系统精校版

笔字自然是会写的。

  不过你要是说他写的有多好,那他就不好意思说出口了。

  认识孙若微之后,他就从孙若微那里学习临摹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是一块立于北魏年间的楷书碑文。因为该碑上的书法自然流畅,豪放纵逸。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魏碑。

  喜好书法的人基本上都会临摹学习。孙若微就写的一手好张猛龙碑。

  王霄学习临摹这个,是因为张猛龙碑是楷书。楷书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能吃的开,而明清科举用的馆阁体,实际上也是脱胎于正楷。

  在应天府的生活很轻松,对于王霄来说是一段少有的悠闲时光。

  不过他是不可能真正悠闲下来的。

  来到了应天府,郑和是必须要见的。

  身为航海家,在这个大航海时代即将开启的时候,郑和的重要性远超满朝文武。

  “你觉得船队用的宝船性能如何?”没什么客套寒暄,王霄见到郑和就询问自己最关心的问题“究竟能不能远洋航行?最远一次能走多远?”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的主力。

  大的宝船超过两千料,排水量高达1000多吨。对比一下哥伦布那一百吨出头的小船,华夏的磅礴大气跃然而出。

  郑和的船队主力就是两千料与一千五百料的宝船,哪怕是小点的也在八百吨以上了。

  船队数量最多的时候足有二百零八艘,毫无疑问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无敌舰队。

  其实想想此刻欧罗巴大陆上那些又穷又小的国家,再对比一下辉煌磅礴的华夏,两边的差距也是理所当然。

  “船队准备充分的话,最远可从古里抵达阿丹。”用郑和的话来说,这差不多就等于是从印度南部横跨半个印度洋抵达阿拉伯半岛“宝船可用,可远航。”

  郑和想了想“太子之前送来的那些造船图纸,臣找了工匠们看过。他们都说可以造出来,估摸着速度会更快,稳定性会更好。只是装载量比不上宝船。”

  “从刘家港出发去扶桑,有没有问题?”王霄终于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扶桑?”

  郑和怎么也没有想到王霄居然会想着让他去扶桑,这可不是下西洋,而是行东洋了。

  “敢问太子,为何要去扶桑?那可是太祖钦定的不征之国啊。”

  王霄洒然一笑“安南也是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呢,不照样灭了他。”

  安南是越南古称,明时越南北部称安南,南部为占城。著名的占城稻就是这里的。

  靖难之役的时候,安南权臣黎氏发动政变推翻了陈氏王朝,并且大肆屠戮王族后裔。

  被杀急眼了的陈氏后人跑到明朝求援。他们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奉大明爸爸为宗主,现在出事了求爸爸帮忙也是理所当然。

  永乐年间是整个大明一朝兵锋最为强势的时候。

  先礼后兵的朱棣派兵送陈氏后人回安南继位,可却是被黎氏连同护送的明军都给杀了。

  这是什么?这是双手沾着不能言之物左右开弓的扇大明爸爸的脸呐。

  朱棣哪里能受得了这个,当即就发兵三十万,号称八十万一举把整个安南都给平了。

  王霄话里的意思是,这世上就没什么不能打的地方!

  第0069章 郑和表示太祖在说笑

  以王霄对朱棣的了解,他派兵送陈氏后裔回安南的事更像是在借刀杀人。

  杀光了前朝陈氏,现任的黎氏又是叛逆。所以大明顺理成章的接受了当地百姓们的主动要求,将安南变成了有十五个州府,三百万民众的交趾布政司。

  这是历史上安南第四次归入中原。

  不过可惜的是,二十多年之后杨士奇以驻军靡费军饷,当地人不服教化为由,请求撤兵。

  然后宣宗也就是朱瞻基认为每年花费二三百万两的驻军费用,收入却是少的可怜,所以就同意了。

  这么好的地方,居然为了区区银两就放弃了。

  现在王霄来了,他是绝对不会放弃这块土地的。

  放弃土地这项技能,王霄他没学过。

  王霄拿来地图铺在郑和面前“扶桑这个地方有个岛,据说这个岛就是一整座巨大的金山。”

  郑和惊讶抬头,瞬间就能理解王霄的苦心了。

  王霄的手指指向了扶桑偏西的一片山区“这块叫做石见的山地,是一座巨大的银山。一年百万两的产量,开采个百来年没问题。”

  郑和神色凝重,顿时感觉当初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国不过是醉酒之后的一句玩笑话,完全不用当真。

  “你别看这里多山,可却是盛产大米,年产千万石不成问题。你说要是用来海运补充北方缺粮得多好。”

  郑和当即起身挥拳“太子所言甚是。这地方咱们必须得去!”

  “可没有圣旨,船队不好出动啊。”

  “圣旨会有的。”王霄的手指落在地图上“你可以先派船过去开展商贸,做好前期调查工作。这总不需要圣旨了吧?”

  带上了使命感的郑和起身行礼“微臣这就去办。”

  此时的扶桑正处于足利幕府时代,是典型的农奴庄园社会。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想要对付他们并不困难。

  黄金白银还有大米,大明上下最喜欢的三样东西他们全都占了。

  这当然是要和扶桑人友好交流一番。

  好好说话的,那就是友邦。我卖你一点铁锄头铁镰刀,绫罗绸缎麻布衣,黄符冥纸桃木剑,笔墨纸砚各类书籍换你的金银大米。

  要是不好好说话,那就不好意思了。你们得认识一下大明将士手中的刀剑是个什么样子。它们究竟是锋利还是不锋利,得要亲身感受一下才能知道。

  至于夺取佐渡岛与石见银山的事情,在当地寻找一些代言人扶持起来然后租借个九十九年什么的不要太轻松。

  九十九年的话,大量雇佣当地人做苦力。估计也就挖的差不多了。

  摆平扶桑,镇住安南。再之后才是真正的下西洋。

  王霄在应天府待了数月,期间只离开皇宫出去过两次。

  一次是去凤阳祭祖,另外一次则是去了三叉口草鞋峡的宝船厂观看船只建造。

  王霄去宝船厂给外界透露出的信号就是,与那个不愿意再耗费巨资下西洋的洪熙皇帝不一样,王霄是支持开展航海的。

  想要片帆不得下海的并非是皇帝,而是那些地方乡绅与朝中大员。

  与后世猜想的不同,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赚钱的,而且赚的很多。

  每次下西洋都是八九百乃至千余吨的大船数百艘,带着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去往遥远海外。换回来的是大量的象牙珠宝香料檀香珊瑚珍珠药材犀牛角珍贵木材等等贵重物资,哪一样发卖出去都是一笔巨款收入。

  朱棣五征漠北,三下安南,重修大运河,扩建顺天府迁都,修建长城,编撰永乐大典等等哪一样不是花了大价钱的。

  他几乎年年打仗,哪一次不是几百万两的军费起步?

  如此之多的开销,单纯凭借朝廷的收入当然不可能撑得住。

  之所以能做完这些大事,还给朱高炽与王霄留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