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节

作品:《我在明末有套房精校版

当做制铳成败的关键。明代中期,倭寇侵略时明军工匠取巧,造成了很多事故。

  结果呢。

  牛结实发现全旭弄来的钢材,根本就没有铁,都是钢,他是用小坩埚,把钢铁融化成钢水,直接进行浇铸。

  然后又打磨内壁毛刺与飞边,这样以来,活塞部分运转自如。

  “东家,您看合适吗?”

  “合适,非常合适!”

  全旭望着牛结实道:“你这里有煤炭吗?”

  “有!”

  牛结实急忙将块状的煤炭取出来一大盆。

  全旭道:“我要炭粉,不要焦炭!”

  牛结实又让人端过来在大盆煤粉。

  “倒在地上!”

  全旭指着牛结实道:“加入三四锨土,掺均匀,倒入搅拌!”

  牛结实按照全旭的指导,认真的做了出来。

  煤球里加入泥土,其实是为了定型,毕竟纯煤是无法定型的,更何况,纯煤燃烧更快,这也是为了节能。

  很快,一堆煤泥混合完毕。

  全旭拿着煤球模具,将模具按在煤泥上,随着煤泥的挤出,支撑起活塞杆,全旭轻轻提起煤球模具,用脚轻轻一踩模具,一颗煤球就出现在地上。

  “按照这样的办法做!”

  牛结实起初有些不熟练,慢慢的开始熟练起来。

  全旭接着道:“这种煤球模具,一个需要多少钱?”

  “这个……”

  牛结实道:“耗费四斤七两钢,怎么也要一两银子!”

  “没关系,继续打造,越多越好!”

  全旭道:“成本一两,咱们卖二两银子也不算贵吧!”

  “不贵,不贵!”

  牛结实转而望着铁匠工坊里的众铁匠道:“都听到了吗?现在来活了,抓紧时间干活!”

  牛结实的铁匠工坊是全旭手下所有产业里,唯一一个没有产出的工匠。

  木匠工坊里制作各家家具和展台、书案,天天非常忙碌,而郭富贵也一步一步扩充人手。

  此时的工匠工坊已经有两百五十多名工匠,虽然大部分家具不是庄户们自己用,就是放在学院和其他部分。

  然而,在女人坊的装修过程中,却采购了价值六千余两的家具,算是木匠工坊的第一笔营收,这让郭富贵得意了好几天,每次看到牛结实的时候,他的鼻孔一直朝天。

  这让牛结实非常郁闷,好在铁匠工坊也可以盈利了。

  原本全旭计划,从后世购买煤球炉的炉胆,结果,杜亮在看到炉胆的样式以后,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可以做。

  仅仅四天功夫,杜亮就拿出了炉胆成品,甚至连外壳也做出来了。

  在这四天的时间里,牛结实等工匠,在全旭大院外边的空地上,打了足足两万多颗煤球,密密麻麻摆成非常壮观。

  随着炉胆的炉壳都是陶制,比薄铁皮制作的煤球炉自然是更加沉重,不过煤球炉也不是到处移动,影响不大。

  全旭将一颗已经干了煤球放在柴火上烧,直到煤球烧得一半通红,就用煤夹子夹起来,放进炉膛里,接着再放入两块煤球。

  第一零七章 求求东家给条活路吧

  全旭早就想过使用煤炭来代替木柴烧饭和烧窑。

  只是非常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了。

  原来积雪冰封,交通不便,他想买也没有地方买,他没有选择,只能砍伐松树林。

  现在他终于把煤球和煤球炉子弄出来了。

  当然,起初还有大股的浓烟冒出来,三娘赶紧跑过来:“相公,烧火的事,让我来!”

  “不用了。”

  也就是一炷香的时间,炉子里的黑烟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团团蓝色的火陷。

  全旭将他那个从后世带过来的水壶放在上面。

  全旭这才发现,上面还缺一个铁圈。

  好在牛结实的效率够可以的,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就将灶台罩打造好,放在煤球炉上,不大不小,正好合适。

  三娘这时发现这个小小的煤球炉,虽然看着没有柴火烧得旺盛,然而烧水的速度却比柴火还要快,在一刻钟后,烧了整整一水壶开水。

  三娘将水壶里的开水倒进暖水瓶里存放起来,不多时第二壶开水也烧开了。

  “这太不可思议了!”

  二娘点点头:“这个炉子可以烧水,自然也可以炒菜?”

  “这是自然!”

  全旭试着搬了一下煤球炉,感觉重量在七八十斤左右,有点沉。他将煤球炉搬进厨房里,二娘洗洗手,开始给全旭做饭。

  全旭劝过二娘很多次,只是她执意要做事,全旭也没有办法。

  这一点,三娘就比较听话,全旭让三娘管理女家丁兵,她就负责训练,让她管银库,她就负责管理银库。

  全旭望着牛结实道:“煤球模具,已经打造多少了?”

  “回禀东家,现在有六多百个!”

  “做够一千个!”

  全旭笑道:“以后大名府所有人都会烧上煤球!”

  毕竟,大名府拥有煤炭资源,相当丰富,就像这样的煤球,一家三口,每天三块就足够用了。

  而煤球的成本,全旭买的时候不到九吨多五枚银币,也就是相当于百斤煤炭,大约两三十钱的样子,既使赚五倍的利润,卖一文钱一颗煤球。

  那么一个月才需要九十文,九十文钱能买到的木柴,大约半担,约五十斤,可是这五十木柴能烧多久?

  为什么明朝一到冬天就有很多人会冻死?

  就是因为没钱买柴烧,不舍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不是豪门大户,普通工薪阶层,一个月的薪水,光烧柴就需要烧掉三分之一。

  相较而言,一钱银子不到的代价,还是众百姓可以接受的。

  全旭大院开始烧上了煤炭,这种用粘土与煤炭混合而成的煤球,成了全旭大院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煤球炉与后世的煤球炉几乎如出一辙,做饭、烧水,非常方便,最关键的是,随着这种东西出现,反而成了一个盈利点。

  别看这种煤球没有技术难度,随着煤球炉的出现。

  大名府城很多人也前来采购,就是这样简单的煤球炉,成本不到一百钱,卖到三百钱居然供不应求。

  农村的百姓还好说,他们可以捡些柴火或者砍柴,解决生火做饭的问题,然而城中的百姓就只能买柴,这反而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随着煤球炉的出现,这种方便的炉子,迅速成为大名府以及周边的一种紧俏商品,不过仅仅半个月之后,仿制品就开始出现。

  好在全氏的煤球炉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销量也在节节上升,有大名府、也有开州甚至东昌府、广平府的商贩前来进货。

  经过周宏儒的计算,仅仅煤球炉这一种商品,每天可以为全旭带来将近一百两银子的进账。

  一百两银子全旭虽然没有看到眼里,不过这却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要知道需要卖出去三百多个炉子才能赚钱一百两银子。

  至于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