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写《蔡李公问对》吧。”

  蔡琰终于服软,不敢再吐槽:“想……”

  李素:“想就别废话了,你就先照着今天这样,好好找找你觉得有漏洞、要问我的问题,我一一回答,你好好整理!到时候,至少这份《问对》可以署你的名字,算是我答你记录,行了吧。”

  《论语》里面很多回答也是孔夫子说的,但《论语》本身不是孔子写的,是问孔子问题的那些弟子写的。

  现在能抓到一个师妹当廉价劳动力,非要辑录编撰辩论言辞,那就不用白不用呗。

  ……

  从那天起,蔡琰就不知不觉当起了廉价劳动力。

  她在一次次折腾、不服、刁难之后,终于发现自己还是挑不出什么刺,没法驳倒李素的《殿兴有福论》。

  就像一个刚刚读初中的学霸女生,叛逆期发作,总想找自己语文老师的茬儿。

  无论老师教了什么一般性的知识点,她不找几个反面特例就浑身难受。而一旦自以为找到特例了,就欣喜若狂、去找老师答疑显摆,暗暗期待老师编不圆。

  但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在一次次的主动进攻中,帮李素把一个个概念定义得更加精准,把其他才疏学浅者可能遇到的误解都压力测试排查了出来。

  一个月的著书立说时光过得很快。

  李素每天上午跟蔡邕讨论如何写正经。

  下午接受蔡琰的提问、由蔡琰记录辨析注释的内容。

  蔡琰也还算知恩图报,知道跟着李素做学问,也能捞到自己的著述,对李素非常礼貌,完全形成了对师兄应有的尊重。

  每次李素想得神思疲乏了,蔡琰都会亲手帮李素温酒喝提提神、弹弹琴催催眠,以便让李素恢复精力后,再重新拉着李素做学问、把他的精力再次榨干。

  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是在问对的过程中,李素也琢磨明白了一些意外收获:这种事儿,实在是太适合由蔡琰来做了,换个人恐怕还扮演不好这个提问者的角色。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殿兴有福论》一旦公布天下、被朝廷认可之后,很多问题,当世大儒是不敢问的。所以李素根本不可能指望其他大儒跟他辩论。

  这跟此论的政治性质有关:你丫盯着朝廷的正统论找反例特例,你想干啥?是想谋反么?

  还是至少想为其他蠢蠢欲动想谋反但还不敢谋反的人提供理论依据、给他们壮胆、告诉他们“天谴已经被前一个造反者吸收应验了,你们安全了”?

  外人质疑得太细,很容易被扣上大逆不道的罪名——汝视十常侍之剑不利否?

  但是,这些反例完全不辨析又不行,如果让大家都不敢说,把对理解的歧义藏在心里,始终不得释疑,也不利于统一人心,正所谓堵不如疏嘛。

  比如之前提的那个“张角有没有吸走张举的天谴”,那就是最容易想到的问题,天下估计至少有几千人会想到。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蔡邕身边的亲近人,装小白把这些问题问了。

  蔡琰才十三岁,小姑娘一个,她问这种问题肯定不会被世人解读为“别有用心、想帮反贼壮胆”,只会认为她是“天性好奇、纯粹好学”,毕竟哪有女儿反对亲爹的学术理论的。

  而且她的问题都是李素轻易解答了的,就像《庄子》上那个负责捧哏的惠子一样,质疑力度刚刚好,又不会有强到李素无法化解的毒性。

  简直就是一针灭了活的安全疫苗,尺度刚刚好,既不会让本体病变,还能补上免疫漏洞。

  学霸师妹工具人真香!

  如此这般,三人精诚合作,忙碌到十月底,《殿兴有福论》和《蔡李公问对》的初稿,终于先后问世了。

  大伙儿最后斟酌了一遍,把两套内容都交给甄家的工匠雕刻。

  大约十一月初,成品的书就印出来了。

  看着墨香未散的著作,李素的眼神闪过一丝厉色。

  把这套书的内容宣传出去,再配合刘虞的军事压力和利益诱惑,三管齐下,是时候送反贼上路了!

  第091章 外交的最高境界

  成书后三天,李素就带着书,从无极启程,回到蓟县向刘虞销假,顺便献上成果。

  刘虞展开卷轴,看了没多久,表情就变得非常精彩。

  “好!写得太好了!原来高祖皇帝之所以在秦末群雄中有至德,还能这么解读!原来从‘殿兴有福’来看,不光项梁项羽比高祖少德,连陈胜吴广都比高祖少德!”

  仅仅几分钟,刘虞首先就被先声夺人了。

  因为说良心话,汉朝四百年来,之前的哲学家,无论公孙弘还是董仲舒,最多只敢论项羽比刘邦缺德,但从来没人敢论过陈胜吴广都比刘邦缺德。

  董仲舒他们对于陈胜吴广的非法性都是避而不谈、讳莫如深,遮遮掩掩把陈胜吴广的失败归纳为运气不好、天命无常。

  李素这一开篇就是惊天霹雳,简单粗暴,但往后仔细一看,又能自圆其说。这种震撼感,不是身临其境的汉朝人,是很难理解的。

  “首倡必谴,殿兴有福,论证扎实,且遍观史册确实没有一处反例。《问对》中的这几个释疑,也堵住了此论大昌后民众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可能,这一堵也是料敌机先、神来之笔!”

  “什么?这问对居然是蔡公之女所写?一个尚未及笄的少女,也能有如此学问见识?真是旷世才女了。将来史载其德,恐不在班大家之下。”

  看完之后,刘虞越来越兴奋,越来越赞许。

  作为大汉朝如今头号封疆大吏、而且是汉室宗亲中的翘楚,刘虞当然是识货的,对《殿兴有福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亲切感。

  有那么一瞬间,他脑内甚至闪过了一丝可怕的念头:天意不绝炎汉!降李素安天下人心!

  这玩意儿太尼玛好用了!

  比董仲舒那种一天到晚要患得患失、担心老天爷不赏脸的破烂玩意儿好用多了!

  “有此论,一旦我军招降丘力居后,破其他被胁从的反贼,必当易如反掌!”刘虞长舒了一口气,毫不避讳地表明了自己的嘉许。

  “谢使君赏识,若非使君许我告假静心两月,我与蔡公也想不出如此宏论。”李素还是先跟领导商业互吹一句。

  刘虞摆摆手,对这些虚的毫不在意:“不用说这些客气的,这书如今有加印广发天下么?”

  李素:“已经印了数千卷,甄家的商号还在日夜加印。”

  刘虞站起身,摩拳擦掌意淫了一会儿美好前景:“也要加急往右北平和辽西、辽东散播。定能进一步使丘力居动摇——

  想想看,之前每一个‘由治入乱’祸害大汉朝的反贼,四百年来就没有一个善终的。光凭这份历史先例,这样解读给丘力居听,说不定都能吓住丘力居三四分吧!”

  刘虞说的,还是军事上没有任何优势、粮草钱财方面也没有任何紧迫和利诱,光靠天命忽悠就忽悠出三四成动摇。

  如果把军事和绝粮配合着用,九成不是问题啊!

  最关键的,刘虞对自己在乌桓人当中的积威声望也是很了解的。

  历史上,哪怕没有李素的出现,丘力居最后也投降了刘虞。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