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幽州讨贼,不知朝廷军饷赏赐可有齐备?若是欠饷,恐怕不但不能为朝廷所用,反受其害……”

  李素在旁边,听沮授耿直阐明下情,也是微微捏了把汗,唯恐袁绍直接发飙。

  不过,他们稍微等了几秒钟,并没有等来袁绍的愤怒,看样子如今的袁绍,好歹还是听得进去道理的。

  只见袁绍在那儿尴尬地踱步了两秒,耐心和蔼地问:“若要军饷赏赐,至少要多少钱,才能让羌渠单于甘心为朝廷所用?”

  沮授想了想,居然答不上来。

  他之前在邺城,跟李素讨论乌桓乱情的时候,算账就算不过李素。

  毕竟术业有专攻,沮授在谋略和吏治方面都有大才,可他不擅钱粮,数学就更不如李素了。

  沮授连忙给李素使了个眼色,让他表现,李素便拱手上奏:“熹平、光和年间,朝廷用乌桓突骑,年军费两亿钱至两亿七千万钱。如今征发羌渠单于,至少出五千匈奴骑兵。

  骑兵耗费巨大,累计所需军费赏赐,恐怕至少也要两亿钱。这还得半年之内能够结束征战,若是迁延日久,还得年年给钱。”

  袁绍不由一愣:“区区胡人,竟然需要这么多钱?这怎么能给!”

  他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毛病,彻底显露出来了。

  袁绍想了一会儿之后,也意识到自己刚才下意识的拒绝有问题,为了表现自己的“礼贤下士”形象,他又耐心补救了几句解释:

  “尔等久居边郡,不知朝廷艰难!年初西园失火,温明园十余处楼台受损。陛下为此要扩建南宫、在城南增筑毕圭苑。

  为此,今年新晋官员的上任钱都加派了,名为‘助工’,朝廷窘迫至此,哪里还有那么多钱赏赐南匈奴?依我看,赏赐还是要赏的,稍微给点意思意思就好了,关键是要派遣一位舌辩之士,对羌渠单于晓之以理,让他知道如今挺身而出的好处、让南匈奴可以从此取代乌桓人在朝廷中深受信任的地位!

  所谓君子言义不言利,胡人本就逐水草而居,要那么多钱干嘛?一时钱粮的多寡,难道不能晓以大义、暂时克服一下么?”

  袁绍都这么说了,沮授再劝,但也没有效果。

  倒是旁边的曹操,虽然也是富家子弟出身,但毕竟因为宦官之后被人看不起,他好歹接触过一些穷人,知道疾苦,因此也帮着沮授、李素一起劝说:

  “本初,你这未免想得简单了,胡人虽然花钱的地方不多,但他们粗鄙不知礼义,更要以财帛接纳其心。否则,纵然羌渠单于可以晓之以理,下面的诸部粗鄙头人,难道也晓之以理?我看若是钱粮不足,还是别动南匈奴骑兵了,否则恐怕反而为害!”

  李素在旁,听了曹操这番话,也是暗暗点赞:曹操到底是知道穷人和粗鄙之人需要些什么,竟然能猜出“哪怕羌渠单于答应了,下面各部头人也有可能因此叛乱”,这简直就是开了透视知道历史啊!

  曹操这智商,着实有点东西!

  可惜,这番劝谏,最后还是被袁绍反驳了。

  关键是大将军何进也没想到更好的解法,他也知道让皇帝在这种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再每年拿出至少一亿钱给南匈奴发工资,是不可能的。

  他跟袁绍心里想的,恐怕是: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那么不识抬举、不珍惜忠于朝廷的表现机会,给朝廷立功还斤斤计较要给足钱吧?

  “此事休要再议!便依本初之谋,稍微给点钱意思意思得了,其他困难让羌渠单于自己克服!”

  “大将军!”曹操联合沮授、刘备、李素一起苦谏再三,也拉不回何进。

  第029章 省亲救难

  在大将军府上的这一番直言敢谏之举,最终也让李素大致看明白了这段史书原本未载的平叛决策,为何最终还是出了那么大的纰漏。

  袁绍这人,大战略其实是没问题的,眼光也是真的不错。

  但亏就亏在不知最底层民间疾苦,不知道穷人和“小人”的想法,这方面缺乏同理心。

  包括后来曹操给袁绍的那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评语,说到底其实也是这个原因——袁绍其实知道什么是大事,也知道什么是该干的。

  但到了要下注的时候,他又舍不得下那么大的本钱,觉得赔率有问题。然后就被更豪爽更果断的曹操抢走了投资机会。

  眼下本该果断想办法勒紧裤腰带筹钱,要不就别征发南匈奴。

  但他却把心思花在“如何不给钱,咱跟羌渠单于谈谈效忠大汉的企业文化,谈谈996福报,谈谈使命愿景价值观”上面。

  不是说不能谈使命愿景价值观,而是愿景只能说服单于这种拿分红的人,这些人有远志,能够管理自己的欲望,延迟满足。

  而南匈奴底层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三和大神”,你给他拿月薪他都觉得你黑厂呢,恨不能只接工资日结的活,谈愿景那就更是黑厂中的黑厂了。

  当然袁绍的礼贤下士、仗义助人,这些都不是假的。

  但关键在于,你首先得是个“士”。寒士好歹也是士啊,得识字。

  跟“士”打交道打多了,就容易产生“君子言义不言利”的思维惯性、路径依赖,觉得对付所有人都能跟对付“士”一样招数。

  而贫苦农民、大头兵要什么,想什么,就触及到他的知识盲区了。

  ……

  离开大将军府,李素心中也是有些惆怅。

  说到底,还是现在地位太卑微,他跟刘备一个比三百石一个正三百石,说啥也没人听啊。

  不过好在话已经说过了,直言敢谏的印象也在这几个大人物之间传开了。

  加上袁绍虽然不纳忠言,但好歹还讲究“礼贤下士”的面子,所以对刘备和李素表面上还是挺客气的,大伙儿也就没有受到责难。

  而且,等到将来,事实的发展证明了征发南匈奴这一决策的失误,李素的正确性也能得到进一步的背书。

  这样一来,刘备会更相信李素的智商。

  而沮授对袁绍的好感,也会提前留下一道裂痕,对李素和刘备的好感度却会略微此消彼长。

  收获了这几点好处,今天这顿舌战就算没白扯。

  一行人惆怅地走到街上,离开大将军府门已经走出三四十步了,这时,背后忽然传来一个声音:“沮先生请留步。”

  沮授三人回头看去,原来是曹操。

  曹操如今跟何进的关系也算比较心腹,所以事儿谈完之后,他比沮授、刘备要晚退场一会儿。应付完了那些繁文缛节之后,才匆忙追赶出来的。

  “原来是曹兄,不知有何指教?”沮授三人都礼貌拱手。

  曹操也回礼:“大将军不纳忠言,我对讨贼之事,也是颇感隐忧。三位似乎见识不凡,请到舍下饮酒叙谈。”

  李素皱了皱眉:曹操这是觉得大家“所见略同”,对他和刘备有了结纳之心?

  不过,只是喝顿酒,倒是没什么,反正现在天下还没进入争霸节奏,大家没有阵营矛盾,能多交点有地位的朋友并没坏处。

  于是一行人就搭了曹操的马车,去了曹府。

  到了门口,李素和刘备看着曹府的气派,也是暗暗心惊。而一旦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