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

作品:《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精校版

百姓的姓名籍贯什么的,并负责安抚救济。

  至于缴获的物资和财物,都由勇卫营和新营负责整理往京师押运,当地官员和守军提供车辆后,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大量物资被运走。

  朱慈烺专门召开了一次军议,将此战斩首的首级仔细分了一下,然后才写成战报派人送往京师。

  最后,神机营、神枢营、天雄军的将官们脸上都洋溢笑容,乐呵呵的从大帐中出来了。

  九月十四日,朱慈烺在修整了两日后开始领军回京,在路上他收到京师传来的消息,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宣大总督梁廷栋,二人畏罪服用大黄药过量,在几日前相继死去,朝廷下诏定二人大辟之罪,抄没家产。

  九月十五日,冷口大捷的捷报传入京师。

  报捷的骑兵挥舞着捷报奔驰在京师的主街道上,大呼道:“捷报!冷口大捷,我军追击奴贼三百里,在冷口斩敌七千级,救回百姓十二万!”

  “捷报!冷口大捷!皇太子阵斩老奴第七子阿巴泰!活捉降将巢丕昌!”

  捷报送到内阁后,立即引起了一片震动,崇祯皇帝亲阅读捷报,一字一字的读了出来。

  “哈哈哈!阵前斩王,真是大捷啊!”崇祯哈哈大笑着,感觉此时身上的每个毛孔都舒适无比。

  群臣纷纷附和,献上华藻的贺词,开启了拍马屁的各种姿势。

  几日后,皇明时报在最新一期专版报道了此次大捷,内容大夸特夸,拼命的吹,将此次大捷赞上了天,标题也是一个比一个震惊。

  各版还有更详细的报道,不仅有每场战役的过程介绍,还有几大营主将英勇事迹的专栏介绍。

  在皇明时报的推动下,整个京师沸腾了,人人口中都是皇太子之名,勇卫营、神机营、神枢营三营之威连新营和天雄军的名声都打出去了。

  京师各个报亭周围早就黑压压的聚满了人,听着中间唱报之人在那摇头晃脑的读着内容,不时的发出一阵喝彩。

  当朱慈烺带着众将回京之时,永定门两旁早已站满了京师的老百姓,都想要一睹皇太子的风采。

  此时的朱慈烺已经被传的神乎其神了,什么真龙转世,什么真武大帝下凡,紫薇帝星转世,这才让如此糜烂之局有此转机。

  巳时正点,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大军陆陆续续进入永定门,密密麻麻的迎接人群也爆发出一阵欢呼。

  德胜大军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天子仪仗在众旗中如同天帝銮驾驾云而来。

  朱慈烺并未坐在天子仪仗中,而是站在兵仗局为他专门打造的巨大双层战车之上。

  在战车之后,是众多的大鼓车,鼓手们熟练的敲着行军鼓点,雄壮行军鼓乐声甚至掩盖了礼部的凯乐。

  在激情的行军鼓乐中,几营将士昂首挺胸的走在主街道之上,特别是前阵的勇卫营,他们身穿闪着寒光的铁甲,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铁靴敲打在青石路面上,发出一片整齐的轰响。

  大军如此气势,让围观的百姓们更加欢腾,更有百姓狂热的高呼:“向英雄们致敬!”

  策马走在最前面的黄得功满是自豪,他扬起有力的右臂,大声喝道:“大明万胜!”

  “万胜!”

  “万胜!”

  前列的勇卫营众将齐声呼喝,声震数里,顿时让围观的百姓热血沸腾,激情四射。

  路两旁一些脸色涨红的少女们尖叫着挥舞着手绢,手都快摇酸了。

  勇卫营的年轻士兵们虽然依旧整齐有序,却有不少人眼珠子微微一转,偷偷看向这些少女,当他们走近这群尖叫的少女身边时,又都纷纷变得一本正经,目不转睛的绷着脸阔步前行。

  欢迎的人群中不仅有大叔大妈,还有少女们,更有一些文化人,比如一些国子监的学生们。

  有国子监的学生受到了感染,忍不住发出一句赞叹:“如此军威,吾辈亦是向往!”

  有不少国子监的学生被勇卫营圈粉,想要弃笔从戎加入勇卫营报效国家,他们纷纷跟随在勇卫营军阵的旁边,一路随他们来到了驻地。

  这些国子监的学生们聚集在勇卫营的大营前,表示想要参军,搞得勇卫营一些将官不知如何是好。

  在各营回到自己的驻地后,礼部的官员代表朝廷宣慰劳军,在各营发了点银子和布匹意思了一下后就溜走了。

  朱慈烺则是回到宫中复旨,交回了天子仪仗和尚方宝剑。

  第二日,崇祯皇帝在宫后苑设宴,召见了朱慈烺等此次出征的主要将领,其中有勇卫营副将黄得功、新营副将孙应元、神枢营副将张世泽、神机营参将汪万年,还有监军曹化淳和卢象升。

  这次的宴席还算丰富,有肉有酒,不像之前朱慈烺家宴中吃的六道小菜那么寒酸,饶是这么丰富,却没有人敢怎么大吃,都只是偶尔夹一块意思一下。

  在席中,崇祯皇帝很开心,对诸将不吝夸赞之语,又询问了一些细节,让众人都觉得受宠若惊。

  在简单的用完膳后,崇祯特意将卢象升留下,又召见了几个大臣,一同商议着如何安置获救百姓的事宜。

  第133章 封赏、庆功

  九月三十日,崇祯皇帝在皇极殿举行了盛大的朝会,此战一干有功人员一一接受皇帝封赏。

  黄得功,升京营总兵官,授骠骑将军,荫一子世锦衣卫千户。

  孙应元,升京营总兵官,授金吾将军,荫一子世锦衣卫千户。

  张世泽,授左都督,掌中军都督府,提督京营。

  汪万年,升京营副总兵,授右都督。

  李廷表,升锦衣卫指挥同知。

  徐盛,升锦衣卫指挥同知。

  ……

  朱慈烺原本以为兵部尚书张凤翼死了,卢象升会接任兵部尚书一职,然而崇祯却起用了丁忧在家的杨嗣昌为兵部尚书。

  杨嗣昌曾经担任过宣大总督,近年来农民军闹腾的时候,他多次上疏献计献策,给崇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他是个人才,能入内阁。

  杨嗣昌的老爹杨鹤不懂兵法,当年遇到流寇只是一味的动嘴皮子招安,并且也取得过一定的成功,陕西各部的起义军几乎都接受了招安。

  好景不长,流寇们花完了杨鹤发的招安银子后降而复叛,杨鹤被朝廷追责拿办,崇祯出于对他儿子杨嗣昌的欣赏,这才留了杨鹤一条命。

  最终,崇祯诏升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授太子太师,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至于其他几路入卫勤王的总兵,崇祯皇帝只是象征性的加封了一些太子太保等虚职,又发了点粮饷就打发他们回各自的驻地了。

  朱慈烺对卢象升的事情表示很惋惜,通过半个月来的相处,从他的谈论中,朱慈烺看得出卢象升是个锐意改革的官员。

  如果卢象升任兵部尚书,朱慈烺还能与卢象升一起对兵部进行一番改革,这也是当初他为什么上疏请求让卢象升率天雄军北上的原因。

  不过卢象升去宣大也好,目前九边之中的防御,宣大那边最薄弱,让卢象升这个能人去补救一下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

  德胜门外,朱慈烺亲自送卢象升去宣大去就职。

  “卢先生,一路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