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节

作品:《这个大明太凶猛精校版

堆工厂、修一堆铁路再说,要不然跑不了几百公里,坦克飞机就变成了一堆废铁,那样的战术,没有几个五年计划,现实吗?你知道一个五年计划,需要多少技术人员吗?没有几万技术人员和上百万大中学生,五年计划,先弄个二十年教育计划再说吧……”

  好吧,尽管他们的回答大都不靠谱,但核心观点都非常明确——时间。

  即便是用另一个世界的武器平推,也需要时间,需要时间训练军官,培训干部,需要时间训练士兵。

  归根到底——时间!

  对于热心的网友们而言,这或许只是玩笑,但是对于朱国强来说,却这关系到自身的性命,以及另一个世界的未来。

  怎么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最好的答案就在历史之中,也就是在朱国强扑到图书馆里,很快,他就在史书中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答案。

  答案很简单,只有四个字。

  “养寇自重!”

  养寇自重!

  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似的,朱国强的眼前猛然一亮,他甚至感觉到自己的嗓子有些发涩,他立即意识到这或许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怎么说?”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看着史书中的旧例,朱国强忍不住自言自语道。

  “宗室是不能直接掌兵,可是自己身边总有亲信吧,让亲信去领兵,崇祯十二年,正是李自成杀出商洛山,张献忠再次叛明的时候,到了明年正月,李自成就会打下洛阳,糜烂中原,这寇自然也就来了,完全可以趁机用亲信办团练,维持地方。”

  “团练!对,就是团练!”

  此时,在他的脑海中,几乎自然而想的想到了曾国藩,想到了李鸿章,想到了湘军,想到了淮军……在过去的几天里,他一直在翻看着这方面的资料,并不仅仅只是想要从中汲取平定流寇的资料,而是想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满清的压制下,把团练一点点的壮大。

  说白了,无外乎“养寇自重”,无外乎“携洋自重”。

  可是,与他们不同的是,至少他们出山的时候,满清是鼓励他们办团练的话啊,现在的问题是自己作为宗室,是绝对不能掌兵的!

  办团练,倒是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事情有点难办啊!

  难办……又怎么样?

  只是难办,不是不能办!只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和借口,总能办出来,只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到时候……

  想到这,朱国强的眼中迸出的一道异样的神采。

  “乱世之中,有了兵权,老子还怕什么?”

  第92章 大明王朝的义务兵

  一大清早,朱国强就悄悄的来到了济南城外一个破落的寺院。

  “臣,见过世子爷。”

  前脚刚进寺院,宋学朱就毕恭毕敬的行礼道。

  尽管在守城期间他立下了大功,可论功行赏后,他仍然还在山东巡抚的位置上,或许这与他和首辅之间的旧怨有关,也许是因为朝廷想把济南的事情冷处理,毕竟,济南守城中有些事情并不是朝廷所愿意看到的。

  不过对朱国强、对宋学朱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即便是在朱国墙跑到王陵那边“高筑墙”的时候,这边有宋学朱的主持,济南的战后重建倒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两人见面后,宋学朱自然先就最近济南的重建事宜一一禀报,最后又特意说道。

  “多亏了当初世子爷成立招商局,才有现在济南市街的日益繁荣,想来再有个三五年,估计就能重现昨日的繁茂了。”

  “三五年时间……”

  略点下头,朱国强看着宋学朱说道。

  “只要有人在,这市井繁荣总归只是时间的问题,招商局招商只是加快了过程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最关键的还是……”

  盯着眼前宋学朱,对于这个在战时投靠自己的文官,朱国强自然极为信任。

  “兵!”

  “兵?”

  “对,就是兵!”

  点点头,朱国强又继续说道,

  “这阵子我在那边想了很多,这几年建奴屡屡南掠入塞,二年‘己巳之变’,建奴酋首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七年,再次南掠,八年,多尔衮领清兵南掠太原府诸地。九年再掠‘丙子虏变’遍蹂京畿,然后就是这次‘戊寅虏变’,北方糜烂千里,建奴南掠入塞一次比一次猖獗,一而再,再而三,可以料见的是,三五年内,他们必定还会再次南掠,到那时怎么办?”

  盯视着宋学朱,朱国强反问道,按在另一个世界查找的历史资料来看,三年后,清军会再次入塞中原,相比于这次,他们劫掠的物资会更多,甚至就连忙南直隶海州一带也遭到清军劫掠。

  “一旦他们再次南掠,到时候,他们会放过济南吗?三五年……”

  抿抿嘴,朱国强语重心长的感叹道。

  “到时候,只怕刚刚恢复些许元气的济南,会再次陷入兵火之中,甚至可能再度成为一片赤地,旭初,你说没有兵怎么办?你要知道,现在皇太极可是视咱们大明于无物,来一次也罢,这几年已经五次之多,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到时候,咱们靠谁?靠朝廷的官军?”

  简真就是把北直隶,不,是把北中国当成了他们家的牧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要,想抢就抢!

  这简直就是拿大明的军队当成猪,这……官军能靠得住吗?

  “世子爷,这,官军怕是靠不住的……”

  摇摇头宋学朱,稍作沉思,他又说道。

  “嗯……以下臣之见,不妨操练乡兵!”

  “操练乡兵?”

  这并不是朱国强第一次听到乡兵这两个字,早在清军的威胁还没退去时,陈无敌就曾建议过把持乡兵。不过后来都一并解散了。

  “乡兵不是都解散了吗?”

  “世子爷有所不知,我大明在国初在各地除了设置卫所驻扎官兵外,还会征募乡兵、义勇一类的民兵来补充地方军力的不足。当时设有民兵万户府,当时的民兵只是遇战事监时组织起来抵御,事毕则归农,但是并未形成常制。直到正统年间才成为常态,山东乡兵主要为民壮,其招募也正是始于正统年间。与卫所兵不同,乡兵,闲时为兵,忙为务农。乡兵大都用于维护本地,也就是‘守护城池、遇警调用’。后来因为卫所制的败坏,一般有警发生民兵都会被征调。就像这次建奴入寇,下臣开始时守济南靠的就是四地乡兵,所以……”

  不就是民兵吗?

  其实民壮的佥派明代有它的规定“须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精壮之人。州县七八百里者,每里佥二名;五百里者,每里三名;三百里者,每里四名;一百里以上者,每里五名。春夏秋每月操二次,至冬操三歇三,遇警调集,官给行粮”。只不过,对此朱国强并不怎么了解而已。

  宋学朱的解释,让朱国强有些佩服古人了,尽管汉人早在春秋战国时就举国服兵役的传统,但是在五胡乱华后,这种“义务兵体制”就遭到严重破坏,从唐代的府兵制再到募兵制,再到卫所制,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可谁曾想,在明代居然还有一个“义务兵体制”的“残余”,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这要是操作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