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节

作品:《法师乔安精校版

体现在土地上,其它形式的资产——尤其是金银等货币资产——占据的份额很少,人们一旦放弃故乡的土地和田产就会变得一贫如洗,不仅丧失了维持生计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将丧失附着在土地田产之上的社会地位和社交关系。除了极少数拥有大笔货币资产的富商,在其它绝大多数镇民眼中背井离乡的逃难几乎就等于沦为莱顿港贫民窟中的乞丐——在彻底绝望之前,人们显然不愿接受这样的命运。

  “既然大家都不想逃离家园,我们唯一的选择就只有抵抗到底。”丁道尔镇长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清清嗓子继续分析当前的形势:“只靠本镇的民兵武装已经无力抵挡蜥蜴人与地精联军,我们必须尽快向外界寻求援助,我想大家对此都没有异议。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向谁寻求援助?谁既有能力又有勇气不畏蜥蜴人与地精联军的威胁,甘愿冒着巨大的风险向本镇施以援手?”

  会场中出现短暂的沉寂,直到弗林特·铁砧站了起来,以中气十足的大嗓门做出答复:“殖民地政府有义务保护治下民众,我们应该火速派人前往莱顿港,向亚尔夫海姆殖民地总督约翰·诺福克阁下以及驻军司令查尔斯·盖茨将军求助!”

  老矮人的呼吁在会场中赢得一片响应。乔安也认为这是一条可行之策,然而他很快就注意到外公连连摇头,脸色反而变得更加阴郁,似乎并不赞同弗林特的提议。

  “外公,难道我们不应该向总督阁下求助?”乔安费解地问。

  “求助是应该的,然而总督阁下未必愿意出兵援救咱们镇。”泰尔老头叹了口气,“至于原因,细说起来可不大光彩。”

  乔安最初以为外公在批评殖民地政府失职,然而听了丁道尔镇长接下来的发言才恍然醒悟外公说的是德林镇全体居民在这件事里扮演的角色“不大光彩”。

  德林镇所在的亚尔夫海姆地区是隶属于“神圣亚珊帝国”的一块海外殖民地,殖民地的政治生态与相隔重洋的母国相比存在很大差别。地处旧大陆的神圣亚珊帝国是一个典型的中央集权政体,居于首都亚珊圣城的皇帝陛下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宗教领袖,政权与神权集于一人之身,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通过内阁与教廷管理整个国家的世俗与宗教事务。首都以外的各个行省皆由内阁与教廷选派的官僚和主教管理,再加上当地的贵族士绅,共同构成整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庞杂且环环相扣的行政管理体系。

  在这套行政体系当中,关乎国家财政收入的“征税权”承包给豪商巨富,如有必要,包税商不介意花点小钱雇佣流氓地痞乃至超凡职业者采用暴力手段征收税款。人们有一千个理由批评包税制度,还有更多理由抨击包税商及其狗腿子的贪婪与凶残,不择手段压榨盘剥底层民众。但是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包税制纵有千般不好,至少能够实实在在把税金收上来,进而保障各级政府有效运作所必需的开支。

  相比帝国本土,海外殖民地的行政体系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态,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殖民地首府与周边的乡镇缺少联系;其二是殖民地当局只有总督、驻军司令、大主教和督税官等为数不多的几个高级官员由帝国政府委派,其余中下层官吏皆在当地招募,各级官僚的薪水由殖民地政府自行承担;其三是殖民地的生存环境相当严酷。这里有大片处女地吸引殖民者远渡重洋前来开垦,然而盘踞在丛林中与荒原上的魔物远比人类移民多出百倍,殖民者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农田,很可能还没来得及收获就被成群结队的野猪或者地精糟蹋的颗粒无存,整个村庄惨遭兽人乃至巨人屠戮的悲剧司空见惯。想在这片充满敌意的土地上生存下来并不容易,很多怀着梦想来到新大陆讨生活的殖民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的头破血流,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卷铺盖逃回旧大陆。

  第118章:危机重重(Ⅱ)

  基于上述现实,殖民地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几乎沦为一盘散沙。就拿亚尔夫海姆地区来说,总督阁下名义上是这片超过三百万平方里土地上的最高领导,然而其真正能够掌控的不过是首府莱顿港一城之地,绝大多数边远乡镇的居民甚至不知道总督阁下姓甚名谁,更不要提遵从其发布的政令。

  在亚尔夫海姆,殖民地政府甚至很难绘制出一幅精确且可靠的行政地图。殖民地六成以上土地为魔物横行的辽阔丛林所覆盖,某个村镇去年还有上百户居民,看起来蒸蒸日上,今年就遭魔物洗劫无人幸存,沦为一片废墟。在这样的处境下,殖民地政府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统治,只能听凭边远乡镇自生自灭;乡下居民得不到殖民地政府的庇护,就只能推举本地有钱有势的人物出来组建自治政府,召集民兵保卫家园——德林镇就是亚尔夫海姆地区最具典型性的自治小镇之一。

  乡镇自治制度一旦形成传统,难免与上级政府发生抵触。就拿亚尔夫海姆地区来说,当地居民都属于亚珊帝国的臣民,依照帝国律法有缴纳税金的义务。帝国政府又不能派遣包税商远渡重洋来新大陆征税,只能把征税权委托给殖民地政府。

  亚尔夫海姆的乡镇素以民风剽悍著称,对待来自首府的税吏可没有什么好脸色。以德林镇来说,本地议会负责征税,税金理论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本镇公共开支,相当于“地税”,另一部分上缴殖民地政府,殖民地政府再从中扣除一部分财政开支,其余的上缴帝国政府,相当于“国税”。然而事实上本地居民只肯缴纳“地税”,因为这部分税金或者用来修建道路、桥梁、水库、学校等公共设施,或者为民兵置办盔甲武器,花在哪里大家看得见摸得着,也都承认这些开销必不可少,为此纳税并无异议;至于向殖民地首府缴纳的那笔“国税”……多数乡下居民一辈子没去过莱顿港,日常生活完全与殖民地政府绝缘,凭啥要求他们缴这笔钱?

  镇议会无法说服镇民缴纳国税,再加上多数议员也反对缴纳这笔税金,最终只得不了了之,全当没有这份义务。倘若莱顿港派来官吏征税,就由镇长出面推脱敷衍,好吃好喝打发走人,税吏也犯不着得罪“地头蛇”,拿点好处就回去交差了。倘若总督对此表示不满,那就只能调动军队下乡武装讨税,然而德林镇的民兵警备队也不是好惹的,莱顿港的正规军总共不到两千人,即便最终可以凭借武力镇压抗税暴民,恐怕征收的税金还不够支付伤亡官兵的抚恤金。总督大人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武装讨税纯属亏本买卖,不如索性放弃向德林镇征税。

  类似德林镇这样的抗税现象,在整个亚尔夫海姆地区属于普遍现象,除了殖民地首府莱顿港及其卫星城镇,绝大多数偏远乡镇从建立的那天起就没有缴过一个铜板的国税。由于占据殖民地大部分人口的乡下地区普遍拖欠税款,殖民地首府就无法如额向帝国政府纳税,帝国政府在殖民地收不到足够的税款,无利可图,理所当然地要减少在殖民地的财政投入,乃至裁撤派驻殖民地的军队以缩减开支;殖民地政府缺兵少将,装备和军饷也得不到保障,自然无法为辖区内的边远乡镇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帝国当局与殖民地民众无论在利益链条上抑或情感纽带上的关联都日益变得疏远。

  时至今日,德林镇拖欠殖民地政府税金已达十数年,人们甚至已经忘记还有缴纳国税这回事,直到弗林特提出向首府驻军请求援助,人们经丁道尔镇长提醒,才记起还欠着总督阁下一大笔